-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151830
- 條形碼:9787300151830 ; 978-7-300-1518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本書特色
著名哲學家楊國榮傾心力作 儒家價值體系的精辟概括 現代人價值重構的思想資源
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內容簡介
與前此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相近,《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所作的,首先是一種歷史的詮釋。當然,詮釋不同于歷史的簡單再現,它總是以詮釋者的理論視域為背景,并同時展開為一個邏輯重建的過程。事實上,歷史的詮釋與邏輯的重建往往很難分離,二者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也正是以此為基本原則,本書對儒家價值體系的考察,并不僅僅限于文化史現象的描述,而是更多地側重于其歷史內涵與邏輯意蘊的雙重展示,后者同時又旨在為文化哲學的當代建構提供某種歷史的前提。
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目錄
**章 儒家價值體系的奠基
一 天人之辯與仁道原則
二 為仁由己和天命的預設
三 修己以安人:自我實現及其邏輯歸宿
四 義以為上與孔顏之樂
五 “大德不逾閑”的歷史涵義
六 作為價值目標的理想人格
七 超越有限:存在的意義及其他
第二章 從孔子到孟子
一 仁道原則的展開
二 力與命的內在緊張
三 獨善其身和兼善天下
四 恒心的根據與惟義所在
五 從執中而權到君子反經
六 內圣的走向
第三章 演進中的折變
一 天人之際:從相分到互動
二 制天命而用之:自由理想的擴展
三 各得其宜與群居和一
四 義的外部確證及其工具化
五 從以權應變到以道壹人
六 全而粹與化性起偽
第四章 價值本體的建構及其內化
一 《易傳》:價值本體的建構
二 價值本體的雙重內化
三 止于至善與修身為本
第五章 正統的形成
一 形上之天與人文取向
二 德威交融:仁道原則的轉換
三 天下無二道
四 古今之辯
五 義與我的合一:個體的普遍化
六 道義與功利的兩難
七 從仁且智到性三品:人格理想的展開
第六章 援道入儒的價值觀意蘊
一 名教與自然:天人之辯的歷史延續
二 自性的確認與玄同彼我
三 逍遙的理想與天命的抑制
第七章 衍化與整合
一 仁道原則的重建
二 天理主宰下的自我權能
三 群己之辯的二重變奏
四 從義利之辯到理欲之辯
五 天理的權威化與良知準則論
六 醇儒境界
第八章 明清之際:歷史的反省與自我轉換
一 經緯天地:逸出內圣之境
二 經學的實證化與理性的工具意義
三 化“天之天”為“人之天”
四 造命與循理
五 理欲統一及其內在意蘊
六 我的自立與群體認同
第九章 儒家價值體系在近代的歷史命運
一 權威的失落:傳統與近代化的緊張
二 返本開新:新儒家的選擇及其雙重意向
第十章 走向現代
一 現代化的歷史需要與儒家價值觀
二 儒家價值體系與合理性的重建
附錄一 中國思想史中的“公正”觀念
附錄二 道與中國哲學
附錄三 中國哲學:問題與視域
附錄四 宋明理學的內在論題及其哲學意蘊
附錄五 物·勢·人——葉適哲學思想研究
后記
新版后記
三版后記
四版后記
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節選
節遇即主體的境遇或遭遇。將命規定為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境遇,這種理解似乎已異于孔孟。在孔孟那里,命基本上是一個解釋范疇,它所表示的是一種對人(個人或社會)具有決定作用而難以捉摸的力量。孔子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人之壽天是一種現實的狀況,而按孔子之見,命即是這種狀況的決定者,換言之,“命”被賦予一種解釋功能。命一旦被規定為一種左右現實境遇的支配力量,便同時開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孔孟講命確實給人一種神秘感。相形之下,荀子將命界定為具體的境遇(節遇),這就使之由形上的解釋范疇,還原為對實然(現實情境)的描述:命不再是主宰個人或社會的超驗力量,它即是現實境遇本身。正是通過這種轉換,荀子多少剔除了命的玄秘色彩。作為命的一種具體形態,境遇(節遇)總是有其超越自我作用的一面:主體所處的境遇往往并非出于自我的選擇;個體也常常無法完全支配生活中的一切遭遇。對這一事實,茍子并不諱言。在分析社會交往關系時,荀子寫道: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非十二子》)主體固然可以通過自身修養而做到道德高尚,但卻無法保證他人一定尊重自己,后者作為一種交往境遇,已經超出了主體的作用范圍。同樣,個體的榮辱在某些場合固然由自己的行為所引起,但在另一條件下卻取決于自我之外的力量:流淫污饅,犯分亂理,驕暴貪利,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謂義辱。詈侮摔搏,捶笞臏腳,斬斷枯磔,藉靡舌絆,是辱之由外至者也,夫是之謂勢辱。(《正論》)義辱是因自身行為的不端(犯分亂理)而導致的,它可以而且應該避免;勢辱則源于外部境遇,對此,主體既不必負責,也無能為力。荀子認為君子可以有勢辱,已注意到了個體的某些境遇是自我所難以駕馭的。這種分析,使作為節遇(境遇)的命獲得了更為具體的內涵。
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作者簡介
楊國榮,1957年10月生,浙江諸暨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華東師范大學紫江特聘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會長、美國比較哲學雜志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編委,清華大學等校的客座教授。先后赴牛津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校作學術訪問和學術研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倫理學、形而上學等,在海內外出版學術著作10余部,其中主要部分收入《楊國榮著作集》(11種,2009年出版)。此外,在《中國社會科學》、Philosophy: East and West、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國內及國際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多種論著被譯為英、韓、德等文在國外出版和發表。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