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guān)注中圖網(wǎng)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xí)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傳習(xí)錄全鑒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06484503
- 條形碼:9787506484503 ; 978-7-5064-8450-3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習(xí)錄全鑒 內(nèi)容簡介
《傳習(xí)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xué)書信集,是一部儒家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xué)著作。《傳習(xí)錄》不但全面涵蓋了王陽明的哲學(xué)思想,還體現(xiàn)了他辯證的教學(xué)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于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shù)。因此該書一經(jīng)問世,便受到世人的推崇。本書延續(xù)并發(fā)展了“國學(xué)全鑒系列”的特點,專門向讀者介紹《傳習(xí)錄》,內(nèi)容豐富,材料充分,配以通俗易懂的解譯,讓讀者能夠輕松地領(lǐng)會《傳習(xí)錄》的精髓,是一部學(xué)習(xí)國學(xué)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好書。
傳習(xí)錄全鑒 目錄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上卷
《傳習(xí)錄》上卷是王陽明講學(xué)的語錄,由徐愛、陸澄和薛侃所輯并經(jīng)王陽明本人審閱而成,主要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為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
一、徐愛錄——心即是理
1徐愛引言
2親民與新民
3至善是心之本體
4求孝道于內(nèi)
5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6知行合一
7行是知的功夫
8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9盡心即是盡性
10身之主宰便是心
11去其心之不正
12知是心之本體
13“禮”即是“理”
14天理人欲不并立
15虛文勝而實行衰
16務(wù)本尚實,反樸還淳
17因時致治
18事即道,道即事
19孔子刪《詩經(jīng)》
20徐愛跋
二、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
1主一之功
2念念存天理
3相下得益,相上遭損
4人心天理渾然
5心如明鏡
6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7人須在事上磨
8下學(xué)與上達
9唯精唯一
10知行不分
11以循理為生
12三子是有意必
13志與功
14心即性,性即理
15理不容分析
16反省慎獨
17性、理關(guān)系
18省察與克治
19非鬼迷,心自迷
20定是心之本體
21孔子正名
22毀不滅性
23有是體即有是用
24陽明與易經(jīng)
25存養(yǎng)夜氣
26動靜無端
27“道”無所謂上下
28仁者惻隱心懷
29權(quán)變之道
30自愿原則
31良工心獨苦
32“治生說”誤人
33陽明與道教
34克制私欲
35哭則不歌
36防微杜漸
37儒家與科技
38后天修養(yǎng)之功
39道無精粗
40私欲如塵土
41克己功夫
42道無方體
43陽明的自然觀
44隨才成就
45做學(xué)問要有源泉
46貫通古今
47心統(tǒng)五官
48一念發(fā)動
49靜中體悟
50持其志
51圣人如天
52理在心性中
53已發(fā)與未發(fā)
54顏子沒而圣學(xué)亡
55現(xiàn)成良知
56本體不動
57主客消融
58心外無物
59時時用力
60“格”為“正”
61做功夫的目標
62孝弟為仁之本
63陽明批評佛教
三、薛侃錄——一以貫之
1心之神明
2不假外求
3不能“只管求”
4王朱異同
5純乎天理方是圣
6朱子之悔
7侃去花間草
8為學(xué)頭腦
9志向真切
10主宰常定
11不務(wù)空名
12以改之為貴
13道德實踐
14體用一源
15不肯移
16善用俱是
17主體性覺醒
18體未立,用安從生
19在心地上用功
20立志貴專一
21無所偏頗
22居敬窮理
23知是理之靈處
24本體無一物
25戒懼慎獨
26尊孟貶荀
27保全真己
28貴目賤心
29蕭惠好仙釋
30真知即是行
31死生之道
32性、道、教
33解偏救弊
34功夫是恢復(fù)明德
中卷
《傳習(xí)錄》中卷主要是出自王陽明親筆所寫的七封書信,實際上是七封論學(xué)書,此外還有兩篇針對教育方法的文章。
一、答人論學(xué)書——知行合一
1特倡誠意
2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
3功夫次第
4知行合一的理論基礎(chǔ)
5陽明的進學(xué)路線
6合心與理為一
7學(xué)、問、思、辨、行
8格物致知說之意旨
9誠意、致知、格物
10道之大端易于明白
11知行合一之功
12拔本塞源之論
二、答周道通書——在事上磨煉
1心意之所向
2何思何慮
3圣人氣象
4能實致其良知
5格物是致知功夫
6身體實踐
7性氣一體
三、答陸原靜書——良知學(xué)說
1妄心與照心
2良知無起處
3精、一、理、氣
4元神、元氣、元精
5良知即是未發(fā)之中
6理無動者
7未發(fā)與已發(fā)
8良知的情感因素
9戒慎恐懼為良知
10照心妄心
11去欲存理
12儒佛之辯
13去此病自無此疑
14明則誠矣
15良知即是道
16樂是心之本體
17無所住處
18錢德洪跋
四、答歐陽崇一——萬物皆備于我心
1良知與見聞
2在良知上體認
3素其位而行
4先知先覺
五、答羅整庵少宰書——正心誠意
1實有諸己
2古本之復(fù)
3不可不辨
4公道、公學(xué)
5不敢縷縷
六、答聶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1圣人之治天下
2良知之學(xué)不明
3思以此救之
4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5徬徨四顧
6伏枕草草
7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8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9天地間只有此性
10本體即是良知
11孝為人的良知本性
12良知乃無“執(zhí)”之大知
13“盡心”三節(jié)
14至當歸一
七、訓(xùn)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貴在引導(dǎo)
八、教約——神而明之
下卷
《傳習(xí)錄》下卷,是王陽明去世后陳九川、黃直等提供并經(jīng)錢德洪整理的語錄,此部分雖未經(jīng)陽明先生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一、陳九川錄——戒慎恐懼在心念
1破數(shù)年之疑
2格物猶造道
3無欲故靜
4雖聞見而不流
5在事上磨煉做功夫
6合內(nèi)外
7只是粗些
8理障說
9人胸中各有個圣人
10功夫愈久,愈覺不同
11人人自有
12委曲謙下
13只要解心
14事上為學(xué)
15有詩別先生
16傷食之病
17學(xué)知與生知
二、黃直錄——陽明四句教
1學(xué)存此天理
2學(xué)思非兩事
3四句教
4陽明格竹
5童子格物
6強調(diào)“合一”
7知覺便是心
8格物即慎獨戒懼
9尊德性
10致廣大
11見性
12聲色貨利之交
13實去用功
14后天的感應(yīng)
15超越見聞
16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17一摑一掌血
18何足為恃
19立命功夫
20性相近即性善
21著不得一念留滯
22靈明
23嚴灘之辯
24不擇衰朽
25無我自能謙
26唯變所適
27故曰非助
28國裳請題字
29見在良知
30圣賢非無功業(yè)氣節(jié)
31隨人分限所及
32一念發(fā)動就是行
33圣人本體明白
34善惡只是一物
35誠意之極
36分上事
37動靜只是一個
38矜持太過終是弊
39作文作詩
40是無輕重也
41此心廓然
42佛氏不著相
三、黃修易錄——生之謂性
1既去惡念,便是善念
2良知存久
3無根之樹
4調(diào)習(xí)此心
5不為心累
6氣亦性,性亦氣
7隨人毀謗,隨人欺慢
8天植靈根
9與人為善
10卜筮是理
四、黃省曾錄——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1義即是良知
2思無邪
3道心人心
4因人施教
5自家本體
6看穿生死
7毀謗自外來的
8不厭外物
9因人而異
10簡化“知識”
11圣人之志
12與物無對
13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
14內(nèi)外兩忘
15道即是教
16人心與天地一體
17順其良知之發(fā)用
18養(yǎng)心不離事物
19告子病源
20同此一氣
21心與物同體
22盡性至命之學(xué)
23剜肉做瘡
24實落用功便是
25至誠前知
26能處正是良知
27天理即是良知
28重功夫不重效驗
29巧、力非兩事
30是非之心
31日之余光未盡處
32七情與良知
33知行即是功夫
34本體未嘗有動
35不妨有異處
36父子訟獄
37其心只空空而已
38自家經(jīng)過
39元聲只在心上求
40自家解化
41在心上用功
42善與人同
43良知妙用處
44無未發(fā)已發(fā)
45圓融的人性論
46不為氣所亂
47狂者的胸次
48反其言而進之
49須做得個愚夫愚婦
50泰山和平地
51念謙之之深
52天泉證道
五、錢德洪跋——輾轉(zhuǎn)刊行
主要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jīng)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