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音樂與社會學觀察-藝術世界與文化產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0964012
- 條形碼:9787810964012 ; 978-7-81096-40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音樂與社會學觀察-藝術世界與文化產品 本書特色
探索音樂作品的社會、歷史及文化內涵,早已是眾多音樂學者熟悉的研究思路,史學家、民族音樂學家們一開始就要面對這個問題。但是,他們的研究是否就等同于音樂社會學 音樂社會學是否有獨特的研究課題和研究方法 它是否有足夠的理由成為一門“學科” 它與當今勢頭強勁的民族音樂學之間到底有沒有本質的區別 這些問題始終縈繞于譯者心頭,正是為了找到解答問題的些許線索,柯揚翻譯了這本彼得·約翰·馬丁的《音樂與社會學觀察(藝術世界與文化產品)》。
音樂與社會學觀察-藝術世界與文化產品 內容簡介
正如張前、王次炤教授在《音樂美學基礎》中所言,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不僅包含哲學、心理學方法,也包含社會學方法,不同的方法有助于解答不同類型的問題。目前,我國音樂美學界對前兩種研究方法的運用居多,對社會學方法的借鑒和了解則相對較少。而就整個音樂學界而言,把音樂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行研究的學者同樣是鳳毛麟角。在這方面,曾遂今先生做了不少開拓性的工作,楊洸、孟祥林、劉麗華、金經言、周耀群等學者也翻譯了數本外文專著。這些著述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但總的來說,現有的音樂社會學文獻仍有待豐富,這便是我翻譯此書的**個原因。
當然,探索音樂作品的社會、歷史及文化內涵,早已是眾多音樂學者熟悉的研究思路,史學家、民族音樂學家們一開始就要面對這個問題。但是,他們的研究是否就等同于音樂社會學?音樂社會學是否有獨特的研究課題和研究方法?它是否有足夠的理由成為一門“學科”?它與當今勢頭強勁的民族音樂學之間到底有沒有本質的區別?這些問題始終縈繞于譯者心頭,正是為了找到解答問題的些許線索,我嘗試翻譯此書。本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其作者并非音樂學者,而是社會學者。在西方,許多音樂社會學研究者皆供職于社會學系,他們有著與音樂學者不一樣的學術背景和話語系統,這或許能為我們帶來某些新的視角和啟發。這是我翻譯此書的第三個原因。
音樂與社會學觀察-藝術世界與文化產品 目錄
**章 導論
**部分 音樂學與社會學的界線
第二章 音樂與社會學觀察
第三章 果真是社會學研究嗎?探究音樂分析中的“社會”維度
第四章 音樂與控制
第二部分 來自不同階層的聲音:不平之鳴
第五章 社會階層、文化與音樂會
第六章 “首個工業城市”中的音樂生活
第三部分 即興表演與互動
第七章 自發性與組織性
第八章 “請聽我說”:藝術世界、即興表演與爵士樂語言
第九章 文本、語境與文化產品
第四部分 尾聲
第十章 日常音樂研究
音樂與社會學觀察-藝術世界與文化產品 作者簡介
柯揚,1978年生于廣州,2007年獲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美學專業博士學位,師從于王次炤教授。同年留校任教,現為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曾于《人民音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音樂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數篇。2007年,作為第二譯者出版譯著《音樂的意義與表現》(Musical Meaning and Expression);2008年獲第二屆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獎”三等獎;2009年,博士論文《有限的相對主義--論音樂的價值及其客觀性》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同年獲中央音樂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9-2010年,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作訪問學者。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