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秀堂譚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4036210
- 條形碼:9787104036210 ; 978-7-104-03621-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秀堂譚 本書特色
《英秀堂譚--譚門七代畫傳》由和寶堂編著,一部家族史就是一部縮編的京劇史,以此來評介北京大外廊營胡同一號的“英秀堂”譚家,應該說是當之無愧的。 追溯京劇的根本,實乃源于湖北漢調的京化,而京劇譚門的老祖宗志道公則是湖北武昌有名的漢劇演員,并在漢劇京化的關頭從湖北武昌的江夏輾轉進京,與早些進京的湖北同鄉、漢調演員余三勝,湖北漢調前輩米應先的弟子程長庚等,以鄉音演唱正趨于“京化”的漢調,從而確立了京劇以中州韻、湖廣音為其演唱音韻,并全面繼承了漢劇的表演、唱腔、演出劇目和藝術風格。今天,京劇形成凡160余年,京劇譚門七代薪傳至今,英材淵藪,堪稱人間奇跡。
英秀堂譚 內容簡介
一部家族史就是一部縮編的京劇史,以此來評介北京大外廊營胡同一號的“英秀堂”譚家,應該說是當之無愧的。 追溯京劇的根本,實乃源于湖北漢調的京化,而京劇譚門的老祖宗志道公則是湖北武昌有名的漢劇演員,并在漢劇京化的關頭從湖北武昌的江夏輾轉進京,與早些進京的湖北同鄉、漢調演員余三勝,湖北漢調前輩米應先的弟子程長庚等,以鄉音演唱正趨于“京化”的漢調,從而確立了京劇以中州韻、湖廣音為其演唱音韻,并全面繼承了漢劇的表演、唱腔、演出劇目和藝術風格。今天,京劇形成凡160余年,京劇譚門七代薪傳至今,英材淵藪,堪稱人間奇跡! 漠斈曜T鑫培拜師余三勝,到今天譚正巖就讀于全國京劇優秀演員研究生班;從古老的皇宮大內擔任“內廷供奉”,侍奉“太后老佛爺”,到現身中央電視臺京劇大賽熒屏;從慈禧太后賞賜翡翠扳指,到美國紐約接受亞洲杰出藝術家大獎;從拍攝中國**部電影《定軍山》,到《群英會》、《沙家浜》等在全國放映,獲譽海內外:從《空城計》上場的唱段改為“慮頭引子”,到《四郎探母》、《紅鬃烈馬》、《戰太平》、《珠簾寨》、《挑滑車》、《打漁殺家》、《洪洋洞》等百余出經典劇目的百年不衰,哪一件也離不開這一歷史悠久的梨園世家,哪一件都在京劇發展史上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蚍Q京劇界“無聲不譚”,或稱譚派乃”世紀之聲”,恰如梁啟超先生詩云: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廿紀轟如雷。
英秀堂譚 目錄
序二
**代
譚志道第二代
譚鑫培第三代
譚小培第四代
譚富英第五代
譚元壽第六代
譚孝曾第七代
譚正巖譚門后代綜述后記
英秀堂譚 節選
英秀堂譚 作者簡介
和寶堂,1947年生于北京。1959年就學于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京劇老生。啟蒙老師是喜連成科班頭科名須生陳喜星,又得余派須生楊菊芬、王少樓、胡盛巖等以及武生教師王德祿、諸連順、安曉峰等教授。中專畢業后向北京梨園公會會長沈玉斌學習京劇史,向戲曲理論教師劉建華、范鈞宏、吳祖光學習京劇表演理論。
長期擔任北京市戲曲學校專業教學研究室主任和教學督導,負責編寫京劇劇目教材,同時兼自由撰稿人三十余年,著作有《松柏庵往事》、《為京劇號脈——和寶堂戲曲雜文集》、《譚門七代》、《茍慧生》、《譚富英》、《趙燕俠》、《張學津》等,并長期為《北京晚報》、《梨園周刊》和原《中國京劇》等各報刊雜志撰稿。
作為京劇人,力主京劇恢復主演中心制和自由挑班演出的體制,支持藝術個性的張揚,流派的復蘇,反對京劇的“話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