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游問題及其解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722075
- 條形碼:9787563722075 ; 978-7-5637-220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游問題及其解決 本書特色
黃愛蓮、潘冬南所著的這本《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游問題及其解決》從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與生態旅游資源及生態旅游的特點研究出發,力求探討生態旅游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整合的可行性。其次從微觀的角度,對我們民族生產與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文化進行梳理,以考察二者整合的具體方式,其中以廣西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為重點個案研究。進而研究生態旅游資源在其內涵的不斷拓展中如何實現有效的維護與修復;在此基礎上,推介和引導一些觀點,力圖為旅游地的開發規劃和增強旅游景區的文化內涵提供正確的理論依據。
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游問題及其解決 內容簡介
現代旅游對于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這并不是說它在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方面已不再有改進的空間。不少地區發展旅游的實踐證明,旅游在推動經濟與社會繁榮的同時,也使自然、文化以及環境資源遭受到不可逆轉的破壞,特別是使一些本來保存完好的少數民族文化同化與退化加劇。這種現象迄今為止不僅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在對利益的無限追逐中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F代旅游的發展仍然需要追問:經濟發展必須顛覆少數民族的生態文化環境嗎?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存在相互整合的可能性嗎?在開發旅游的同時尋求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延續,對于旅游學界來說,的確是一個值得持續討論并逐步走向深入的問題。黃愛蓮、潘冬南所著的這本《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游問題及其解決》從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與生態旅游資源及生態旅游的特點研究出發,力求探討生態旅游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整合的可行性。 其次從微觀的角度,對我們民族生產與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文化進行梳理,以考察二者整合的具體方式,其中以廣西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為重點個案研究。進而研究生態旅游資源在其內涵的不斷拓展中如何實現有效的維護與修復;在此基礎上,推介和引導一些觀點,力圖為旅游地的開發規劃和增強旅游景區的文化內涵提供正確的理論依據。本書在研究方法上,綜合運用人類學、民族學、旅游學、生態經濟學等相關理論,注重旅游理論與開發實踐的貫通,資料分析與實地調研的結合,并根據實際需要,以定量評估與定性分析相互印證,適當引入定量研究的方法。《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游問題及其解決》的創新之處在于:**,生態旅游和民族文化各有其不同的內涵,但生態旅游開發和民族文化保護之間卻具有一定的關系,并具有整合的可行性,生態旅游開發提供了一條保護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第二,旅游與生活一體化的構想將為構建民俗風情旅游開發中的和諧文化生態環境提供重要理論保證,將有助于壯族民間文化的主體重建,以及壯族民間文化的重新發現與推廣。第三,商品化是民俗風情旅游產品開發的必然發展趨勢,認識并了解這一現象對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策劃與營銷具有重要意義。 全書包括三個部分,即導論、正文(共六章)和結語。**章,民族民間文化與生態旅游的整合。尋求生態旅游與民族民間文化整合的可行性,充分借鑒國內外生態旅游開發的成功經驗,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模式,使那些已失去生命力的文化遺留成為改變當地居民生活的必要因素,借助開發實現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借助保護提升生態旅游的開發水平。第二章,民族生產文化與生態旅游。對特色民族生產文化進行梳理,探討生態旅游與民族民間文化整合的具體方式。特色民族生產文化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與注重生態關懷上具有天然的互補優勢。其中以富有廣西地域特色的耕作制度、勞動工具、勞作方式等為重點個案。第三章,民族生活文化與生態旅游。對特色民族生活文化進行梳理,探討生態旅游與民族民間文化整合的具體方式。其中以富有廣西地域特色的居室建筑、服飾飲食、民族工藝、節慶活動、禮俗禁忌等為重點個案。第四章,民俗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的營銷。著重研究民俗風情旅游產品商品化及其實現的問題,民俗風情旅游作為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其使用價值具有其他商品所不具備的獨特特征,特別是在當代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這些特征已經發生重要變異,認識并了解此變異現象對于民俗風情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五章,專題研究:壯族風情旅游問題個案。民間宗教信仰主導著壯族民俗文化,壯族旅游開發應積極推動壯族地域文化精神的跨文化共享。壯族風情旅游開發的過程是一個重建壯族民間文化主體的過程,而游客對民俗文化的感知使壯族民間文化得以重新發現與推廣。第六章,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維護與修復。著重研究在生態旅游資源內涵不斷拓展的情況下,如何建立旅游保護機制以實現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的維護與修復。
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游問題及其解決 目錄
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游問題及其解決 作者簡介
黃愛蓮,廣西南寧人,廣西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1999年碩士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獲得自然地理學碩士學位;2010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博士學位;2005年10月一2006年10月。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The Nottingham Trent Unliveity)訪問學者;廣西科技項目評估咨詢專家。研究方向為民族地區旅游發展,出版專著1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參編教材1部,主持省部級課題5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潘冬南,女,廣西田陽縣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系教師,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與管理;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0篇,主持校級課題1項,參與省部級課題4項。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