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按摩推拿學-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1366242
- 條形碼:9787811366242 ; 978-7-81136-62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按摩推拿學-第3版 本書特色
于天源主編的《按摩推拿學(第3版)》分為上篇、中篇、下篇和附篇四部分。 上篇為基礎篇。重點講述了按摩推拿學的起源、發展史、名稱演變、治療疾病的作用原理、影響療效的因素和禁忌證。 中篇為手法篇。在總論中詳盡地描述了手法的基本要求、分類方法。這部分內容有別于其他書籍。在講述具體的手法時,詳盡地描述了著力部位、發力部位、用力技巧;對于一些有特殊治療作用的手法,還嚴格地規定了醫生和患者的體位。書中結合作者多年教學、臨床經驗,描述了手法的作用層次,使學習者能夠較容易地掌握每一手法的力量。 下篇為治療篇。在這部分中,汲取了大量西醫學中的解剖學、骨科學知識,參考了大量文獻,力求講清難點,突出重點,前后連貫,注重臨床技能培養,并在中西醫理論指導下提出治療方案。 附篇為練功篇。在這部分中著重介紹了少林內功、易筋經的練習方法。
按摩推拿學-第3版 內容簡介
按摩推拿學是研究手法及運用手法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在手法的研究中,重點研究的是手法的操作方法、動作要領、治療作用等相關內容。在治療中重點研究的是在中西醫理論指導下,運用手法預防、治療疾病的方法。按摩推拿學同時也研究推拿練功,其目的是使醫生更好地運用手法、增強體質、提高療效。 這門學科曾有過許多名稱,古稱按摩、按蹺、喬摩、案杌、蹺摩、推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本門學科已從1993年7月1日正式定名為“按摩推拿學”,其代碼為“360·1051”。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中醫藥大學自編教材:推拿按摩學(第3版)》分為上篇、中篇、下篇和附篇四部分。 上篇為基礎篇。重點講述了按摩推拿學的起源、發展史、名稱演變、治療疾病的作用原理、影響療效的因素和禁忌證。 中篇為手法篇。在總論中詳盡地描述了手法的基本要求、分類方法。這部分內容有別于其他書籍。在講述具體的手法時,詳盡地描述了著力部位、發力部位、用力技巧;對于一些有特殊治療作用的手法,還嚴格地規定了醫生和患者的體位。書中結合作者多年教學、臨床經驗,描述了手法的作用層次,使學習者能夠較容易地掌握每一手法的力量。 下篇為治療篇。在這部分中,汲取了大量西醫學中的解剖學、骨科學知識,參考了大量文獻.力求講清難點,突出重點,前后連貫,注重臨床技能培養,并在中西醫理論指導下提出治療方案。
按摩推拿學-第3版 目錄
上篇 基礎篇
**章 按摩推拿學基礎
**節 按摩推拿的起源
一、按摩推拿起源于日常生活
二、商代有關按摩推拿的文字記載
三、按摩推拿發源于黃河中游地區
第二節 按摩推拿學發展簡史
第三節 按摩推拿學名稱的演變
第四節 按摩推拿治療疾病的作用原理
一、治療疾病的基本原理
二、治療傷筋的作用原理
第五節 按摩推拿治療原則
一、強則松之
二、寒則溫之
三、瘀則祛之
四、腫則消之
五、塞則通之
六、失則調之
七、凝則動之
八、聚者展之
九、亂者復之
十、收則散之
第六節 影響按摩推拿療效的因素
一、手法的性質
二、手法的刺激量
三、治療部位的特異性
第七節 按摩推拿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適應證
二、禁忌證
第八節 按摩推拿異常情況及處理
一、暈厥
二、瘀血、血腫
三、軟組織損傷
四、骨折脫位
五、脊髓損傷
中篇 手法篇
第二章 成人按摩推拿手法
**節 總論
一、手法的概念
二、手法的基本要求
三、手法操作時形體的基本要求
四、手法操作時呼吸的基本要求
五、手法操作時用力的基本原則
六、手法的作用
七、手法的分類
第二節 放松類手法
一、一指禪推法
二、攘法
三、揉法
四、纏法
五、拿法
六、撥法
七、牽拉法
八、搓法
九、擊法
十、彈法
十一、梳頭櫛發
十二、摩掌熨目
十三、踩蹺法
第三節 溫通類手法
一、摩法
二、擦法
三、推法
四、捋法
……
下篇 治療篇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