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錢幣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046761
- 條形碼:9787201046761 ; 978-7-201-04676-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錢幣文化 內容簡介
《中國錢幣文化》以中國古代錢幣為主題,以歷史文化為視角,從物質、制度、思想三個層面,講解錢幣材質類型的變化,造型形制的文化內涵,鑄造與印制工藝的進步;論述錢幣計量單位的演變,錢幣流轉的金融特質;分析了錢幣與政權更迭和軍事征戰,錢幣所折射的哲學思想,錢幣在民間習俗中的廣泛應用和深刻影響。
中國錢幣文化中國錢幣文化 前言
從更寬闊的視角研究中國歷代錢幣,是我多年來的一個愿望。但因為雜務繁冗,這一直只是愿望而已。1998年,《華夏文化新紀元叢書》邀我加盟,安排給我的題目就是“錢幣與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因為我職務內的工作,以及朋友們不可推辭的約稿,使這一課題的研究進展遲緩。經過一年多時間(其實是業余時間)時斷時續的努力,這部書稿終于殺青。不過,這部原計劃規模宏大的叢書*終因種種因素而流產,編委會星落云散。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偶爾遇見韓玉霞女士,經她推薦,并承天津人民出版社諸位編審熱情提攜,此書稿才得以重新付梓。
按照我*初的想法,這項研究帶有“通史”的性質,它的研究范圍起于上古,迄于當今,至少要反映出古代貨幣文化對現實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文化演進深入內里的影響。但是,當我著手進行工作的時候,問題就發生了。不僅因為這一計劃的展開,將使全書的篇幅大大突破叢書的限定,而且,進入近現代后,中國貨幣經濟和貨幣文化面臨著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激烈沖突,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而復雜的變化,要從總體上把握其脈絡,展現其面貌,實非易事。所以,思慮再三,決定把本書的寫作基本上設定在古代史的范圍內,而把近現代的貨幣演進作為與此相承續的另一個題目,留作下一步研究。
另外,本書原計劃分為12章,但在寫作中,根據研究的進展作了相應調整。一些章節因擴充而分解,另一些章節則做了歸并。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因為時間倉促,也因為篇幅限制,有些章節沒有能夠完成。這些章節足:錢幣與宗教、錢幣與藝文、錢幣與民族融合、錢幣與中外文化交流。而錢幣與歷代農民起義也是一個內涵豐富、棱角分明的題目。這一缺憾如何加以彌補,我還在考慮之中。
對于本書的寫作,除了要求在研究框架和基本思路上有所創意外,我還期望能廣泛吸收所見到的*新資料和*新研究成果。然而,錢幣學和貨幣史學雖然只是比較狹小的分支學科,但近年米由于參與者的廣泛,無論是重要的發現還是深入的討論,都為數不少。正因為各方面集藏愛好者的參與,其間也往往菁莠并存。限于個人的見聞和學識,偏頗和臆斷在所難免。特別是那些尚待更多發現、尚需深入研究的問題,我想我所能做的,無非是稍稍加以歸納而已。好在本書的主旨不足要形成一部堪稱“的論”的系統史書,而只是為更開闊的研究作出某種提示。
我深知,由于時間的短促,更由于自己學術研究功力的局限,現在這本20多萬字的小書,疏漏、粗糙不說,謬誤訛奪也在所難免。因而我衷心期望著,此書出版后能得到學術界同仁及各方面讀者的嚴格批評和認真教正。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得到蘇州大學李明和無錫教育學院蘇志宏兩位老師的熱情關心和大力支持。本書第二章錢幣的形制、第八章錢幣與民間習俗,部分采用了蘇志宏副教授的研究成果,謹此說明,并致由衷的感謝。
在這期間,我慈愛的父親因為肺心衰竭而住院救治,終因年邁體衰病重不治而棄養。父親離去后,母親又因悲傷過度,突發腦栓塞住進了醫院。他們始終關心我的學業和生活,并以自己的正直和踏實,教導我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我愿意以這本小書,作為對他們的一份回報和告慰。
作 者
2003年10月31日
中國錢幣文化 目錄
**章從玉璧到銅錢
——錢幣的材質
一 寶與貨:珠玉龜貝
——上古一般等價物形態
◎原始貨幣◎玉飾還是玉幣?
◎貨貝與仿貝◎上古貨幣三系
二 流轉與滅失之謎
——先秦與秦漢的黃金
◎金餅與金塊◎楚國爰金◎先秦黃金
的“失蹤”之謎◎漢代黃金用途的演變
三 滯重的賤金屬本位
——古代銅鑄幣
◎銅貝、銅器、青銅塊◎從銅幣四系到
定干一尊◎黃銅鑄錢◎“藥銀”與“膽銅”
四 與銅錢相追隨
-——鉛鐵錢之屬
◎冒充銅錢的鉛錢◎代替銅錢的
鐵錢◎用作幌子的“夾錫錢”
五 一個悲劇性結局
——宋元以降的銀貨幣
◎從銀布幣到銀錢◎銀錠的
出現◎銀兩制的確立
第二章 在辨形與定制的背后
——錢幣的形制
一 取形于勞作和生活
——先秦的布、刀、貝、圜
◎布幣⑥刀幣◎銅貝◎圜錢
二 神秘的圓形方孔
——秦半兩和漢五錸
◎圓形方孔形制的確立◎“天圓地方”的
精神象征◎半兩錢制的延續和變遷
三 寓不變于萬變
——年號一通寶錢制的確立
◎通寶錢制的特點◎年號錢及
其含義◎南宋錢牌的獨特形制
四 鋌、錠及元寶之類
——銀貨幣的造型
◎白金三品◎銀鋌和銀錠
◎從銀錠到銀
……
中國錢幣文化 節選
與宋代鐵錢鑄造流通有關的,還有一種名為“夾錫錢”的錢。《宋史·食貨下》二記述說:“初,蔡京主行夾錫錢,詔鑄于陜西,亦命轉運副使許天啟推行。其法以夾錫錢一折銅錢二。”夾錫錢始于祟寧二年(1103年)。這一年貨幣鑄行共有兩項大的變動,一是鑄造當十銅錢,一是開鑄夾錫錢。以一當二文銅錢。但因為歷史文獻記載過于簡略,宋史成書倉促,編撰和傳抄的錯訛頗多,故對什么是夾錫錢,夾錫錢是夾錫銅錢還是夾錫鐵錢,歷來有爭議。近年來,通過歷史學、錢幣學、冶金學的分析研究,初步統一了認識。所謂夾錫錢。是鐵加配少量的錫鑄成的當五或當二型鐵錢。①創制夾錫錢時提出的理由是:“二虜以中國鐵錢為兵器,若雜以鉛錫。則脆不可用,請改鑄夾錫當二鐵錢。”②即通過鐵中加錫,改變其機械性能,以防止遼和西夏掠奪宋朝鐵錢用以制造兵器。但這很快被趙估、蔡京等人推廣到沿邊以外的其他地區.借以斂財。因為北宋末年濫鑄鐵錢。導致鐵錢大幅貶值,大鐵錢與小平銅錢的比價由原來的1.5:1貶值為3-4:1。而改鑄夾錫錢后。兩者之比逆轉為1:2,宋廷從中獲取大量鑄幣利益。“本來,錫價于鐵價,就鑄錢來說,鐵中加錫可以使質地致密,增強耐銹蝕性能,改善鑄錢的外觀,“但官方考慮成本,后來實際上并未在鐵錢中夾錫。這就是今天所能見到的真正的夾錫錢恰如鳳毛麟角的原因。也就是說,蔡京等人的真實意圖。乃是以夾錫錢為幌子而大舉推行鐵錢.,所以,鑄行夾錫錢的第二年。蔡京就喜滋滋地向徽宗表功說:“今方泉布所積贏五千萬,富足以廣樂,和足以備禮”,以投這位對外卑躬屈膝獻幣求和,對內橫征暴斂、玩好享樂的皇帝之好。但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幣制敗壞,經濟紊亂,“小民以藥染擦夾錫錢為銅色,與當十錢混淆”的情況比比皆是。一些地區的夾錫錢幣值與小平銅錢之比跌落為20:1。商販因此拒絕收受夾錫錢。①所以連趙佶自己也感嘆道:“夾錫錢之害,甚于當十[銅錢]。”②夾錫
錢的行用與蔡京主政相始終,蔡京屢罷屢復,罷則廢除夾錫錢,復則推行夾錫錢,前后時斷時續20年,*后隨同北宋王朝的一敗涂地而煙消云散。宣和通寶 背“陜”鐵錢 北宋微宋時鑄夾錫鐵錢
五 一個悲劇性結局
——宋元以降的銀貨幣
從銀布幣到銀錢
白銀與黃金一樣,具有較高的價值和一定的使用價值,質地穩定均勻,便于切割和保存,色澤美麗,不易銹蝕,因而適宜于充當貨幣。古人以黃金象征太陽,以白銀象征月亮,賦予其某種神秘的功效。因而,大體在原始社會晚期,白銀就與黃金一起,擔當起一般等價物的職能。用白銀鑄幣也大體與黃金鑄幣相同時。1974年,河南扶溝古城窖藏出土鏟形銀幣1 8塊,同時出土的有郢爰、陳爰等金版195塊,金餅197塊。銀布幣中1枚為空首,其余為實首布。發掘報告認為:“空首銀布幣的時代,至遲為春秋中期,短型實首銀布幣稍晚于空首銀布幣,可
能為春秋晚期的貨幣。中型與長型銀布幣的時代可能為戰國初期。”①1974年河北平山一中山國墓葬中出土有4枚銀貝,也為戰國時物。②據記載,楚國還有版狀和餅狀銀幣,與金版、金餅相類似。③一些研究者還從戰國楚墓大量出土的鉛版、鋁餅和外包銀箔的鉛質、泥質冥幣,來推測現實生活中銀鑄幣的存在,因為冥幣總是模擬現實流通的貨幣。④ 秦朝統一中國,規定銀不作為貨幣,打斷了銀貨幣正常演化的進程。自秦始皇廢除銀幣至宋王朝建立的一千多年間.史書正式記載的法定銀鑄幣僅有兩次。一次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造的銀錫合金幣——白金三品,但行用時間極為短促。一次是王莽改革幣制,規定銀貨二品:“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直千。”然而王莽幣制混亂,引起“百姓潰亂,其貨不行”。①不過,自魏晉至隋唐,民間以銀為稱量貨幣,始終沒有被禁絕。不僅河西諸
郡在與西域各國的貿易中時有白銀和銀貨幣往還,而且晉以后閩粵沿海地區的海外貿易也有發展,金銀被用作通貨。唐代與各國通商非常興盛,而當時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國已廣泛使用銀幣,這些銀幣不斷流人中國。唐代詩人張籍的《送南遷客》詩,描繪嶺南的情形說:“海國戰騎象,蠻州市用銀。”外貿的興起,帶動內地的大宗貿易以金銀特別是銀作為支付手段。大體在唐末、五代時,貴金屬白銀出現了正式進入流通的趨勢。不僅宮廷的賞賜、進貢、賄賂等大量用銀,政府的軍、政經費,也常常用銀支付。而且,唐代把金銀鑄造成錢幣的形式,盡管這主要用于賞賜、祭祀、饋贈、布施、游戲、殉葬,但因 為金銀本身具有較高的價值,有時也可用于支付、清償、抵
押。1970年,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發現一唐代窖藏,出土金 銀器1000多件,另有開元通寶金錢30枚,開元通寶銀錢421 枚。”這些錢是官鑄還是私人雇工匠鑄造,是流通錢幣還是賞
賜物、紀念品,有待考證和研究,但金銀采取鑄錢的形式,本 身就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
銀錠的出現
宋代白銀已較為普遍地進人流通。*早深入研究唐宋時代金銀貨幣的日本加藤繁博士曾經指出,宋代黃金有上、中、下之分,其中上金又稱紫磨金、精金。他引征宋人李石《續博物志》的說法:“華俗謂上金為紫磨金,夷俗謂上金為楊邁 金。”并提到蘇軾稱贊謝民師的文章如“上等紫磨金”,謝民師 喜不自勝,遂將自己的文集命名為《上金集》。但加藤沒有找
到下金的實例,而其關于中金的例證,據國內有關學者的考 證,實際是指白金即銀。②從有關史籍記載來看,宋代朝廷和 官府的賞賜、給付等所用白銀的次數和數額,都是前代所不
能比擬的。其中用于軍費、賑災的白銀,往往動輒數萬、數十. 萬,甚至數百萬兩。③宋代白銀的使用是基于商業的發展,而魯銅鐵錢價值低下不相適應,客觀上要求貴金屬發揮貨幣作用。但是。這種本應在商品經濟中一層身手的貨幣,卻在中國 獨特的貨幣流轉機制作用下,形成一種以國家財政為樞紐的 流通格局。這一流轉循環的起點在于田賦征銀和礦冶課銀。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厘定稅賦制度,規定金鐵四品(金、銀、鐵鍬、銅鐵錢)均能用于納輸。但百姓以銀納賦者極少,政 府財政收入中的白銀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