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犯罪功能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96964
- 條形碼:9787010096964 ; 978-7-01-009696-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犯罪功能論 本書特色
犯罪和社會秩序都是刑事法學中亙古不變的話題。傳統主流犯罪學大多將研究重點集中在犯罪事實和犯罪所涉及的個人的各個層面。但對犯罪的研究視野需要進一步拓寬,一個必要的視角是從整體上來觀察和思考犯罪與社會的關系。就犯罪的社會后果而言,其對社會的危害僅僅是犯罪對社會功能的一個方面。早期社會學大師迪爾凱姆(durkheim)在其著作中開創性地提出犯罪有促進社會整合的“正”功能這一命題。這一社會功能論的視角有助于全面地研究犯罪對社會體系造成的全部后果。 由劉建宏編著的《犯罪功能論》繼承迪爾凱姆(durkheim)的犯罪功能命題,對其進行概念和邏輯上的擴充和發展,除犯罪的社會整合功能外,作者進一步提出四項功能,即:犯罪對社會結構的影響;犯罪對司法執法狀況的影響;犯罪對社會生活綜合滿意度的影響;犯罪對人們未來社會生活預期的影響。同時,新的犯罪功能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把迪爾凱姆(durkheim)的犯罪功能論現代化,增加“恐懼感”作為與社會整合同等重要的新功能。
犯罪功能論 內容簡介
現代主流犯罪學大多將研究重點集中在犯罪事實和犯罪所涉及的個人的各個層面上。與此不同的是,迪爾凱姆曾提到,研究犯罪的功能或者后果應是犯罪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他的研究則是以宏觀層面為著眼點的。盡管現代犯罪學理論研究從迪爾凱姆處借鑒甚多,但這一重要蘊含仍被忽視了。
《犯罪功能論》中作者提出一個宏觀層面的理論模型來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解釋恐懼感和社會團結如何影響民眾對生活滿意度、商業穩定性、民眾的親政府態度和社會衰退程度的評價。第二,解決迪爾凱姆關于犯罪促進社會團結的傳統犯罪功能理論與犯罪削弱社會團結的恐懼感理論之間的爭論。作者假定,暴力犯罪和非暴力犯罪會產生不同的社會后果和功能;暴力犯罪引起恐懼感并削弱社會團結,非暴力犯罪則會促進社會團結。第三,解決有關恐懼感和社會團結之間因果關系的爭論并提出恐懼感和社會團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本研究以美國城市社區的數據檢測筆者所提出的理論模型。
《犯罪功能論》由劉建宏編著。
犯罪功能論 目錄
犯罪功能論 作者簡介
劉建宏,國際犯罪學領域著名學者。1993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之后在美國任教多年,于2002年獲終身正教授。2007年起,任澳門大學教授。現任亞洲犯罪學學會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導師,重慶市特聘專家。 曾在《司法季刊》、《英國犯罪學》、《犯罪學》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及多種主要國際雜志和書籍上發表大量著述,并應邀擔任多種國際著名雜志的編委,包括國際頂級的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定量犯罪學》(SSCI)編委,《犯罪、法律與社會變遷》(SSCI)、《國際罪犯矯治與比較犯罪學》(SSCI)專刊特邀編輯及副編輯,《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犯罪學雜志》(SSCI)?匮庉。目前任《亞洲犯罪學》主編。 曾獲國際犯罪學會青年學者獎。曾與美國犯罪學學會會長麥斯納教授及張樂寧教授共獲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基金獎,在中國進行犯罪學研究。2006年獲美國國務院福布來特學者獎。自2009年起,當選為世界著名學術組織“康拜爾合作組織刑事司法領導委員會”委員。2011年應邀在“犯罪學斯德哥爾摩獎”(又稱“犯罪學諾貝爾獎”)頒獎學術會議上作主題發言。在學術活動中為消除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偏頗認識、促進中外學者的合作交流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