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孝經(jīng)
-
>
道德經(jīng)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陳書選譯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50603431
- 條形碼:9787550603431 ; 978-7-5506-0343-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陳書選譯 內(nèi)容簡介
《北史選譯》講述了:唐代史學家李延壽所撰《北史》是一部著名史書,后人把它列入“正史”,為“二十四史"之一。《北史》主要記載了北朝和隋朝的歷史。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擬增入《隋書選譯》,故《北史選譯(修訂版)》定稿時刪掉了有關(guān)隋史部分的篇幅,以免重復。
陳書選譯 目錄
崔浩傳
魏高祖孝文皇帝本紀
元澄傳
宋弁傳
齊高祖神武皇帝本紀
楊惜傳
斛律光傳
蘇綽傳
柳慶傳
韋孝寬傳
魏收傳
庾信傳
編纂始末
叢書總目
陳書選譯 節(jié)選
崔浩傳
公元386年到451年,是北魏王朝歷史發(fā)展的前期,其間經(jīng)歷了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的統(tǒng)治。在此時期,北魏王朝一方面憑借武力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而與南朝政權(quán)對峙,一方面又聯(lián)合漢族士人而進行胡漢雜糅的統(tǒng)治。崔浩即是這一時期*具代表性的漢族人士。崔浩出自清河崔氏,是北方的**高門。他歷仕道武、明元、太武三朝,由近侍到宰相,處于清要顯赫的地位。他博學多才,通曉百家,為北魏王朝制訂典章、創(chuàng)立法制;他長于謀劃,智略過人,運籌于帷幄之中而決勝千里之外,為北魏王朝累建勛勞。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實現(xiàn)西周的五等分封貴族政治,為此他汲引了見解相似的道教首領(lǐng)寇謙之,并提拔了許多有儒學修養(yǎng)的漢族人士擔任重要職位。但是他的理想未能實現(xiàn),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太武帝滿門抄斬。崔浩的死因,傳記中說是他修國史,直書鮮卑人丑事,并把國史刻在石碑上立于路旁,觸怒鮮卑貴族所致。近現(xiàn)代史學家們認為這只是一種假象,崔浩真正的死因,在于他的政治施為損害了鮮卑貴族的利益。這是頗具真知灼見的。也有某種記載,說崔浩在當年太武帝南征時,連絡(luò)北方人士,暗通南朝,企圖顛覆北魏政權(quán)。是否真有其事呢?通覽本傳,凡是魏帝南征,他都極力勸阻,凡是北伐西討其他地域的民族,他都竭力鼓動并出謀劃策。這是全心全意地替北魏作先北后南的戰(zhàn)略考慮呢,還是出自暗存華夏一脈的民族意識呢?頗令人玩味。
浩字伯深(伯深:按《魏書·崔浩傳》,浩字伯淵,《北史》避唐高祖李淵諱改。又崔浩為清河東武人,《北史》仿家傳,籍貫只列傳首,浩籍貫見其父《崔宏傳》。清河:郡名,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市東。東武:縣名,今山東武城縣西。),少好學,博覽精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該覽,研精義理,時人莫及。弱冠為通直郎(通直郎:侍從官名,即員外散騎侍郎。因與散侍郎通直(換班侍奉皇帝),故稱通直散騎侍郎,簡稱通直郎。),稍遷著作郎(著作郎:官名,掌國史資料和撰述。),道武以其工書,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嚴頗峻,宮省左右,多以微過得罪,莫不逃隱,避目下之變。浩獨恭勤不怠,或終日不歸。帝知之,輒命賜以御粥。其砥直任時,不為窮通改節(jié)若此。
【翻譯】
崔浩字伯淵,從小好學。他廣泛地閱讀了儒學和史學著作,對于天文、陰陽以及諸子百家的著作,也無不涉獵。在精心研討各家宗旨和深刻含義方面,當時沒人能和他相比。當他還不到20歲時,就出任了通直散騎侍郎,隨后又升任著作郎。道武皇帝因他擅長書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身邊。道武帝晚年用法很嚴,許多內(nèi)廷親近的人,都因細小的過失而受到懲處,于是大家無不逃走躲了起來,以避免眼前的不測之禍。只有崔浩一人慎守職事,努力不懈,有時還成天不回家。道武帝知道后,就派人把自用的飯食賞給他。崔浩就是這樣心胸坦蕩,任憑時事變化,不因仕途的阻滯順利而改變節(jié)操。
陳書選譯 作者簡介
趙益: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獻專家。
- 主題:評該書內(nèi)容
《陳書選譯》是一本精選南朝陳代歷史文獻的譯注之作。該書從姚思廉所著的《陳書》中精心挑選重要篇目,進行了詳盡的注釋與翻譯,使得這段相對較短但歷史意義豐富的王朝歷史得以生動再現(xiàn)。作者趙益先生的譯注不僅準確嚴謹,而且語言流暢,易于理解,極大地方便了廣大讀者了解和學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
- >
經(jīng)典常談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