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國際漢學-第二十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759284
- 條形碼:9787534759284 ; 978-7-5347-5928-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漢學-第二十輯 本書特色
漢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漢學史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漢學是中國人反觀自身文化的一面鏡子。
《國際漢學》在日益商業化的中國堅守著自己的學術陣地和學術思想。15年孜孜追求,20輯篇篇華章。《國際漢學》的存在與堅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術界對中華文化復興的期待,對3000年未有之變局形勢下中國文化重建的信心。
國際漢學-第二十輯 內容簡介
《國際漢學(第20輯)》宗旨是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世界各地漢學研究的歷史、成果和*新進展,以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視域。同時積極推動國內學術界對域外漢學的研究,努力倡導國內學術界與海外漢學家的對話,使“漢學”和“國學”展開一種良性的互動,在一種跨文化的對比研究中,提升漢學研究的水平。
國際漢學-第二十輯國際漢學-第二十輯 前言
后記
2010年5月21日是西方漢學的奠基人利瑪竇逝世400周年,為了表達對這位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偉人的敬意,世界各地的學術界都在開會:4月的臺灣輔仁大學會議、5月的巴黎會議與維也納會議、10月的舊金山會議、年底的意大利的會議等等利瑪竇的文化價值在哪里呢.,就在于他開啟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盡管當時的西方世界并未認識到利瑪竇的價值,并在東亞以外的地區仍在做著一些極其糟糕的事。但今天西方的知識界大體認耐了文化之間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道理為了紀念這位西方漢學的奠基人,我們將在《國際漢學》第21輯專門開設一個專欄,以紀念這位西方漢學的奠基人。
漢學文獻研究始終是本刊的重點,因為,學術之推進,學術之發展和深入,首先是對其學科文獻的基本梳理。《國際漢學》從創刊以來,每輯都有極為重要的漢學基本文獻的翻譯文章,本期也是如此。梅謙立的《(易經>在西方的**次介紹和翻譯》,余三樂所翻譯的南懷仁的《康熙朝歐洲天文學的回歸》、年輕學者籮瑩的《殷鐸澤西譯<中庸>小議》都是首次在中文學術界刊出,文獻和研究價值極高。
北京外國大學的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依托北外擁有全國*多外語的優勢,對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展開研究,因而《國際漢學》每輯也都能發表一些只能在本刊看到的重要的非通用語種國家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如本輯李梅老師所翻譯的捷克漢學家奧特日赫??施瓦爾尼的《普實克的潛在力量》、丁超老師所翻譯的羅馬尼亞漢學家魯齊安·布拉加的《論道》、匈牙利漢學家郝清新、紹萊特的《中國哲學、宗教著作的匈牙利語翻譯》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本輯的兩篇漢學家訪談也很有特點,一篇是對當代美國漢學家康達維的采訪,一篇是對法國當代漢學家何壁玉的采訪,兩位漢學家都是中國文學的研究者,前者研究漢賦,后者研究中國近代文學,兩篇采訪互為呼應,使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漢學界對中國文學研究的大體概況。
從知識論上梳理中國文化外傳之軌跡、人物和著作,構建各國的漢學史,這是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心對域外漢學把握的一個重要維度,本刊從選輯開始每輯將開辟一個“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和影響”專欄,這既是我所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的一個學術成果發表的園地,也是我們一貫的學術追求。
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從建立起就將域外漢學的研究與中國文化在當代的重建看做一體兩面的工作,我們不僅僅將域外漢學作為一個亟待開拓研究的領域、一個亟待完善的知識體系去研究和把握。同時,我們也將其作為理清中國近代思想和文化發展,重建當代中國文化價值的一個重要工作。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工作是與當代的國學研究在學術理念上有許多相通之處的,是和當下中國學術界對國學的興趣,中國文化的重建密切相關的。
5月我參加了兩岸清華大學所舉辦的“杜希德與20世紀漢學典范的大轉移”學術座淡會,會上湯一介先生.李學勤先生、樂黛云先生、陳來先生、張國剛先生都談到了這一點,認為國際漢學是今天我們國學重新恢復的重要參照系,因為近代以來國學之興起是與西方漢學進人中國學術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清華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甚至認為近代之國學是“漢學之國學”,意在說明近代中國學術之發展是與域外漢學互動之結果,近代以來國學的恢復和發展已經不可能只在本土知識的構架中發展和重構。
基于對漢學和國學這樣的認識,5月底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與臺灣中研院文哲所、德國波鴻大學聯合召開了“歐美漢學界對中國哲學的詮釋:以羅哲海為中心”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中研院的李明輝先生、清華國學院的陳來先生、華東師大楊國榮先生、國際儒聯的單純先生等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著名學者參加了會議。我們試圖通過對德國漢學家羅哲海的《軸心時期的儒家理論》一書的討論,將對域外漢學的研究與當下中國文化的重建工作連為一體,在世界思想和歷史的范圍內重新認識中國文明的地位,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普世性價值。
回想起來,我們已經是第二次召開這樣的漢學與國學互動的國際學術會議了,1999年在我們出版了英國著名漢學家葛瑞漢的《中國的兩位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家》后,海外漢學研究中心與國際儒聯、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和大象出版社聯合召開了“二程哲學國際研討會”,當時張岱年先生親臨會議,并做了重要的講話。北京會議結束后,與會代表前往二程兄弟的故里河南參觀訪問。十余年后我們再次召開關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價值的研討會,這表明了我們的一貫的學術追求:在知識的考究中升華思想,在思想的追求中依據知識。
《國際漢學》到本輯已出版了20輯,一個沒有正式刊號的學術輯刊走過了15年的歷程,有了20輯的積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像《國際漢學》這樣的民間學術輯不少,但能像《國際漢學》這樣堅持到今天的為數極少。《國際漢學》在日益商業化的中國堅守著自己的學術陣地和學術思想。15年孜孜追求.20輯篇篇華章。《國際漢學》的存在與堅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術界對中華文化復興的期待,對3000年未有之變局形勢下中國文化重建的信心。在《國際漢學》第十輯出版時,當時擔任主編的任繼愈先生親自為《國際漢學》第十輯志慶寫下了“廣交天下學友,共促文教繁榮”的題詞。在本刊二十輯志慶之際,《國際漢學》的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湯一介先生又為我們題詞:“漢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漢學是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漢學是中國人反觀自身文化的一面鏡子”,選題詞是學術前輩對我們的期待,是我們為之奮斗之目標。
張西平
2010年6月lO日寫于北京棗林路游心書屋
國際漢學-第二十輯 目錄
漢學家訪談錄研窮省細微精神入畫圖
——漢學家康達維訪談錄
何碧玉教授訪談錄
野村浩一訪談錄
漢學史研究 巴黎外方傳教士筆下的“察龍王國”
——以相關信件為例
19世紀上半葉活躍在澳門的葡籍漢學家——江沙維神父
東洋史學京都學派
普實克的潛在力量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易經》在西方的**次介紹和翻譯
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
試析衛禮賢對《易經》的解讀
兩個世界之間的文化橋梁
——衛禮賢和迪德里希斯出版社
中國哲學、宗教著作的匈牙利語翻譯
論道
殷鐸澤西譯《中庸》小議
歷久彌新:《論語》在日本
中外文化交流法顯《佛國記》與中外文明交流
——標志中國與印度陸、海兩通的千古巨碑
讓“朝圣精神”永遠照耀中印關系
——紀念譚云山入印80周年
東方文明的氣質與中印研究的靈魂?
文獻與 書 目 康熙朝歐洲天文學的回歸
卡羅?瓦蘭齊亞尼收藏的漢學研究的詞典及圖書
1867年以前中籍西譯要目
書評與 書介《1579一1724年耶穌會士中國傳教團的東方之旅》簡評
味-淡-味
——試論法國漢學家弗朗索瓦?于連《淡之贊》中的
中國詩歌思想
鴉片、帝國與近代歷史
《遠西奇器圖說錄*》的當代國際化研究
機構與動態中美對峙時期中國研究機構的興建
延續傳統加固心橋
——俄羅斯圣彼得堡2008年“遠東文學研究”
國際學術討論會散記
后記
國際漢學-第二十輯 節選
《國際漢學(第二十輯)》,本書宗旨是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世界各地漢學研究的歷史、成果和*新進展,以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視域。同時積極推動國內學術界對域外漢學的研究,努力倡導國內學術界與海外漢學家的對話,使“漢學”和“國學”展開一種良性的互動,在一種跨文化的對比研究中,提升漢學研究的水平。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