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遠古時代-白壽彝史學二十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26802
- 條形碼:9787505726802 ; 978-7-5057-2680-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遠古時代-白壽彝史學二十講 本書特色
《白壽彝史學二十講:遠古時代》:大家的觀點,通俗的闡釋,一部精要的中國通史,一部精略的中國史學史。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杰出的民族理論工作者。回族,河南開封人,早年就讀于中州大學、文治大學和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生。曾為云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49年,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屆全國代表,并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此后,為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并與侯外廬等籌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員;同郭沫若、范文瀾等創辦了新中國史學會;創辦了《光明日報》的《歷史教學》半月刊,與劉大年等發起創辦了《歷史研究》雜志;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關懷下,主持了《二十四史》的點校工作。改革開放后,任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創辦了史學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任所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史學會會長等。國家教育部稱他“年高德劭,學識淵博,教書育人,譽滿學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贊他“為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史學會認為他“學術的追求,是創新的意識,批判繼承祖國文學遺產,成自得之學;學術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變,關注祖國歷史的興衰,思考民族的未來。”他的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史學概論》、《史學論集》、《中國史學史》、《中國交通史》、《中國通史綱要》、《民族宗教論集》、《回族人物志》、《中國回族史》等,由他總主編的《中國通史》12卷22冊全部出版,江澤民總書記親筆致信祝賀,對《中國通史》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通史》的出版,是我國史學界的一大喜事,一定會有益于推動全黨全社會進一步學習歷史的濃厚風氣。
遠古時代-白壽彝史學二十講 目錄
遠古時代-白壽彝史學二十講 節選
《白壽彝史學二十講:遠古時代》內容簡介:這里描述了從考古資料探索有文字記載以前的原始社會的狀況。上起人類的原始,下與夏商周對接,涉及中國史前考古學及其相關學科研究對象的方方面面。遠古時代主要描述了我們的遠古祖先(約180萬年前-1萬年前)、新石器時期(約公元前1萬年-前3500年)、銅石并用時代(約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和周邊地區(東北、甘青、東南、華南、西南)遠古文化的輝煌。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已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他們留下了原始社會的蹤跡。
遠古時代-白壽彝史學二十講 相關資料
中國地域遼闊,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地理條件的復雜性是主要原因之一。1.相對獨立的環境與走著一條封閉獨立的道路中國地處歐亞大陸的東方。中國的西部、西南、西北分別由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阿爾泰山,延續不斷;北部為蒙古戈壁沙漠,浩然一片;東北為興安嶺和長白山,山脈相連;東邊和東南是汪洋大海,其整體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在這幅員遼闊的地理大環境內,西部和北部高寒干旱,遠古的人類缺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與外界的交往更是困難;中部偏東的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氣候適宜,土壤肥沃,是遠古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佳條件,也就成為我國史前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這一切也就決定了我國史前文化起源的本土性,以及在世界諸史前文化中的獨特性,并決定了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走著一條比較封閉而且獨立的發展的道路。2.多元化的史前文化之起源與不平衡的發展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山脈和河流的走向大多自西而東,這就形成了四個與緯度大致平行的自然區域:第一個自然區域為塞北區,大致為我國的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和新疆等地區,均為溫帶氣候,常年平均溫度在0°-10℃左右。這里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為草原或荒漠,植物的年生長期一般低于210天。青藏高原雖然緯度很低,但地勢非常高,自然條件比較適于農業或牧業的發展,現為主要的牧區或農牧混交區。第二個自然區域是華北區,約在長城以南和秦嶺一淮河一線以北,主要是黃河流域,同樣是暖溫帶氣候,常年平均溫度約為10°-15℃。年降水量約為400-800毫米,為半干旱地區。植物的年生長期大約在210-270天,現為旱地作物的主要產區。第三個自然區域是華中區,約在秦嶺一淮河以南和南嶺山脈以北,主要是長江流域,均為亞熱帶氣候,常年平均溫度約為15°-20℃,年降水量約為800-1500毫米,植物的年生長期大約在270-300天。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現為水稻的主要產區。第四個自然區域是華南區,在南嶺山脈以南,臺灣、福建南部、廣東、廣西南部、云南南部、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均為熱帶氣候,常年平均溫度約為20°-25℃,年降水量約為1500-2000毫米,植物的生長期應該為一年四季,是我國水稻和熱帶作物的主要產區。上述四大自然區域內的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等,也都不太一樣,再細分下去,可為若干個亞區。在這種情況下,就自然地決定了我國多元化的史前文化之起源與不平衡的發展。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