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傳遞機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500947
- 條形碼:9787565500947 ; 978-7-5655-0094-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傳遞機制研究 本書特色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傳遞機制研究》由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傳遞機制研究 目錄
1 導論1.1 問題提出1.2 研究目的與意義1.2.1 研究目的1.2.2 研究意義1.3 研究思路與內容1.3.1 研究思路1.3.2 研究內容1.4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1.4.1 研究方法1.4.2 數據來源1.5 研究創新與不足之處1.5.1 可能的創新1.5.2 存在的不足及有待進一步研究之處2 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2.1 范疇界定2.1.1 農產品的內涵與屬性2.1.2 農產品安全性2.1.3 農產品質量2.1.4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科學內涵2.2 外部性理論與應用2.2.1 含義、影響與治理2.2.2 農產品市場存在外部性2.3 準公共品理論與應用2.3.1 含義、屬性與供給方式2.3.2 農產品質量安全屬于準公共品2.4 逆向選擇與信號傳遞、信息甄別理論2.4.1 逆向選擇:檸檬市場模型2.4.2 信號傳遞模型(signallingmodel):斯賓塞勞動力市場模型2.5 道德風險與委托代理理論2.5.1 道德風險理論與借鑒2.5.2 委托代理理論與借鑒2.6 成本-收益理論2.6.1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商品屬性2.6.2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成本分析2.7 文獻綜述2.7.1 國外研究綜述2.7.2 國內研究綜述3 嚴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問題、影響與成因3.1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3.1.1 國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繁爆發3.1.2 農產品出口屢次受阻3.2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影響重大3.2.1 消費者身體健康受到威脅3.2.2 公眾心理恐慌更為嚴重3.2.3 國際聲譽與政府形象受到影響3.2.4 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多個參與主體經濟利益受損3.3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因分析3.3.1 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的內因分析3.3.2 農產品流通經營環節的內因分析3.3.3 農產品消費環節的內因分析3.3.4 農產品各環節的外部監管體系不健全3.3.5 其他方面的原因3.3.6 小結:信息不對稱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4 信息不對稱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機理4.1 農產品供應、消費與管理過程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4.1.1 農業生產資料供給者與農產品生產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4.1.2 農產品生產者與農產品加工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4.1.3 農產品加工者與農產品銷售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4.1.4 農產品銷售者與農產品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4.1.5 政府(監管者)與農產品供給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4.1.6 政府(監管者)與農產品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4.1.7 整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信息不對稱程度是各環節信息不對稱程度的累積4.2 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不完全逆向選擇:中國農產品“檸檬”市場分析4.2.1 不完全逆向選擇:農產品“檸檬市場”的理論分析框架4.2.2 農產品“檸檬市場”的形成機理——基于不完全逆向選擇模型的分析4.2.3 農產品“檸檬市場”的危害: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經濟福利水平均下降4.3 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道德風險: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又一誘因4.3.1 農產品生產者故意隱藏農產品產量的道德風險4.3.2 農產品供給者肆意降低農產品質量的道德風險4.3.3 取得認證的農產品供給者銷售質量低于認證標準農產品的道德風險4.3.4 農產品供給者隱藏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方法的道德風險4.3.5 農產品加工者和銷售者隱藏農產品需求信息的道德風險5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的原因5.1 農產品基本屬性決定了信息不對稱5.2 信息優勢方傳遞信息的單位成本過高5.2.1 信息傳遞單位成本過高阻礙了信息優勢方傳遞信號的積極性5.2.2 組織化程度低是信息傳遞單位成本過高的主要原因5.3 信息優勢方傳遞信息的載體和手段不科學、不規范5.3.1 標簽使用不規范,導致信息傳遞不全面、不真實5.3.2 廣告宣傳不規范,導致信息數量不足、質量不高5.4 信息傳遞的外部機制不完善5.4.1 信息傳遞的外部機制不完善加劇了信息不對稱5.4.2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體系不健全,導致信息傳遞效果不明顯5.5 信息可追溯機制不健全5.5.1 信息可追溯機制不健全將有礙信息的追蹤與追溯5.5.2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尚處于試點階段,信息追溯功能難以有效發揮5.6 農產品市場信譽機制尚未確立5.6.1 信譽機制可以有效地矯正信息不對稱5.6.2 信用體系不健全嚴重影響到信譽機制效能的發揮6 加強信息傳遞,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6.1 農產品供給組織化:提高信息傳遞的積極性6.1.1 農產品供給組織化可提高信息傳遞的積極性6.1.2 我國農產品供給組織化存在的問題6.1.3 我國農產品組織化供給的推進方略6.2 農產品標簽、廣告管理:規范信息傳遞的載體與手段6.2.1 農產品標簽管理:規范信息傳遞的載體6.2.2 農產品廣告管理:規范信息傳遞的手段6.3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體系:完善信息傳遞外部機制6.3.1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體系是信息傳遞的有效外部機制6.3.2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體系6.3.3 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收集與交流體系6.3.4 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服務體系6.4 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健全信息追溯機制6.4.1 可追溯體系可有效矯正信息不對稱6.4.2 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的基本內容6.4.3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6.4.4 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的對策建議6.5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構建信譽機制6.5.1 以信用體系為支撐的信譽機制可有效矯正信息不對稱6.5.2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的構成6.5.3 突破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瓶頸6.5.4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傳遞機制研究 節選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傳遞機制研究》共分為6章。首先,界定了研究范疇,并探討了農產品、農產品質量、農產品安全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概念與內涵。接著,分析了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表現、影響和成因。然后,從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兩個方面,深入研究了信息不對稱是如何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并從農產品自身屬性、信息傳遞成本、信息傳遞載體和手段、信息傳遞外部機制、信息可追溯機制和市場信譽機制等多個方面,分析了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后,提出了矯正信息不對稱、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對策。《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傳遞機制研究》可供農林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農業推廣等經管類專業和食品科學等有關專業的在校學生學習使用,也可供從事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教育和科研等各方人士參考。希望您不論是從頭到尾的仔細研讀,還是有重點地翻閱,都能夠從《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傳遞機制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傳遞機制研究 相關資料
插圖:外部性理論有助于本文分析農產品市場,農產品市場的外部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農產品市場上的正規生產者(生產的農產品合乎標準規范的生產者)對消費者和非正規生產者(生產的農產品不合乎標準規范,容易產生質量安全問題的生產者)產生正外部性;另一方面農產品市場上非正規生產者對消費者和正規生產者產生負外部性。(1)正外部性。正規的生產者生產并出售合乎標準的農產品,不僅解決了消費者食用問題,而且還給消費者帶來了食品衛生的安全感,這樣正規生產者對于消費者就產生了正外部性。同時,由于正規生產者的優質農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當消費者不能準確分辨優質農產品和偽劣農產品時,就可能憑借著正規生產者留給他們的印象去購買,而實際結果可能是購買了劣質的農產品,結果給非正規生產者多帶來了利益,這樣正規生產者對非正規生產者的正外部性也就產生了。(2)負外部性。非正規生產者生產的劣質產品一方面影響了消費者正常食用,并容易使消費者對農產品消費產生不安全感,而這些影響,非正規生產者是沒有為之支付成本的,這樣非正規生產者的行為就對消費者產生了負外部性。同時,劣質農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的惡劣印象還導致消費者會對市場上的優質農產品產生懷疑,使得農產品市場不能夠實現“優質優價”,從而影響了正規廠商的利益,對正規廠商產生了負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將導致正規生產者因生產成本過高而減少優質農產品的供給,而非正規生產者則會增加劣質農產品的供給,劣質農產品驅逐優質農產品的現象相繼發生,市場失靈。因此,借鑒上述理論,政府就要構建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外部監管制度,使農產品市場上的“外部效應內部化”。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傳遞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
孫小燕,女,山東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和農村經濟、資源與環境經濟。參與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0余項,其中主持4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編著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