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清初三大疑案考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500086
- 條形碼:9787549500086 ; 978-7-5495-0008-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初三大疑案考實 本書特色
《清初三大疑案考實》是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清初三大疑案考實 內容簡介
《清初三大疑案考實》為《太后下嫁考實》、《世祖出家事考實》、《世宗入承大統考實》三部分組成。孟森先生以史家之嚴謹,慎密考證了一直為民間廣為流傳的“太后下嫁”、“順治出家”和“雍正即位”這三大疑案,剝開裹挾在歷代檔案、史料中的重重迷紗,尋求歷史的真相,極富趣味。
清初三大疑案考實 目錄
附錄一 胡適之君來書
附錄二 答胡適之君書
世祖出家事考實
附錄 董小宛考
世宗入承大統考實
清初三大疑案考實 相關資料
《憶語》云:“壬午仲春,都門政府言路諸公,恤勞人之勞,憐獨子之苦,馳量移之耗,先報余。時正在毗陵,聞言,如石去心。因便過吳門慰陳姬,蓋殘冬屢趣余,未皆答。至則十日前復為竇霍門下客以勢逼去。先,吳門有昵之者,集千人嘩劫之;勢家復為大言挾詐,又不惜數千金為賄,地方恐貽伊戚,劫出復納入。余至,悵惘無極。然以急嚴親患難,負一女子無憾也”云云。巢民當辛巳、壬午之間,昵陳姬,訂嫁娶甚堅。自己卯晤小宛,彼此初無意也。此陳姬,在《憶語》中于辛巳早春相識,審其蹤跡,當即陳圓圓。以無預小宛事,不贅。又云:“是晚壹郁,因與友覓舟去虎疁夜游,明日遣人之襄陽,便解維歸里。舟過一橋,見小樓立水邊,偶詢游人,此何處?何人所居?友以雙成館對。余三年積念,不禁狂喜,即停舟相訪。友阻云:‘彼亦為勢家所驚,危病十有八日。母死,鐍戶不見客。’余強之上,叩門至再三,始啟戶,燈火闃如,宛轉登樓,則藥餌滿幾榻。姬沉吟,詢何來?余告以昔年曲闌醉晤人,姬憶,淚下日:‘曩君屢過余,雖僅一見,余母恒背稱君奇秀,謂余惜不共君盤桓,今三年矣。余母新死,見君憶母,言猶在耳。今從何處來?’便強起揭帷帳審視余,且移燈留坐榻上。譚有頃”云云。
清初三大疑案考實 作者簡介
孟森(1869-1937),字莼孫,號心史,江蘇武進縣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清史學科奠基人。其著作主要有《明史講義》、《清史講義》、《心史叢刊》、《明清史論著集刊》,及《清初三大疑案考實》等。
- 主題:《清初三大疑案考實》讀后感
趁近日值班之閑暇,終于在囫圇吞棗與一知半解之中讀完孟森先生之《清初三大疑案考實》。先生憑籍對史學高度敬畏之態度,窮搜極探之堅毅,條剝縷析之思辯對清初三大疑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承統做了全方位之解讀,終成一家之言。 先生認為“太后下嫁”純屬坊間傳言。此傳言肇始于張煌言之《蒼水詩集》中詩句所云:“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毕壬m疑張煌言乃前明遺老,似有仇清心理,不排除其創作之時有誣清之嫌。況詩作本非史事評判之準則,更何況憑此孤證不可定論。其二,順治五年攝政王多爾袞之稱謂由“皇叔父攝政王”改為“皇父攝政王”與詩作附會坊間傳言更為確鑿無疑,先生于《東華錄》、《世祖紀》等史料中剝開重重迷紗,雖斷定其事不實,然無可證之史料,亦不敢妄下定論。直至讀到《朝鮮李朝實錄》方敢言:“既遍檢順治初年《李朝實錄》,固無清太后下嫁之詔,而更有確證無此事者。急錄之以為定斷,世間浮言可息矣!逼浜,適之先生雖依然有不解之微處,然依史學研究之推論亦頗為可信。 先生解惑之“順治出家”當為子虛烏有。此事件之肇始亦源于一詩作,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此詩作本無明言世祖出家之事,何以出此言傳?先生剖析以為“葉君(葉菊裳—作者注)于李君熙之說,竟由《清涼山贊佛詩》,而信其附會之有合,不但以雙成一典,信董姓之即為小宛,又由‘長以兢業心,了彼清靜理’二語,并信世祖之出家!庇袝r文人之好奇,不暇深考亦會言傳,猶時下之媒體散播八卦,為博眼球亦無分真假。鑒于此,先生專作《董小宛考》以辨析詩作之董妃與董小宛相去甚遠實非同一人。而后,又以《玉林國師年譜》“初七亥刻駕崩!睆堝贰肚喱h集》所記:“辛丑年正月,世祖皇帝賓天!薄稏|華錄》:“丁巳夜子刻,上崩于養心殿。”等諸多正史、私人散記佐證世祖駕崩之史實。 至于世宗(雍正)入承大統事,先生雖考實最著力,然解讀最是費力。觀先生對官書正史剖析來看,雖無有“篡位”之蛛絲,亦感世宗于奪嫡之事無所預,然頗有蹊蹺。故云:“就官書之布在耳目間者觀之,惟覺其事外有事,所謂假手焉爾!毕壬鸀榍蟆笆峦庥惺隆敝校F搜《東華錄》、《大義覺迷錄》諸正史之“雍正上諭”結合故宮秘檔之《故宮文獻叢編》載年羹堯事及隆科多案,內里似有隱情!吧现I”似多有欲蓋彌彰之嫌。先生以對“上諭”之辨析為要,終無法斷定“篡位”確有其事。先生之功在于此辨析一出,暗示有“篡位”之嫌,引發史界對此事之熱議。 以吾之淺薄識見無法盡識先生考實之深意,惟求學而已。無求先生般淵博與精思,可學先生不輕信史,更不輕薄史,以敬畏歷史之心,解惑歷史。
- 主題:考證功力非同一般.
孟森對清朝開國史的奠基性貢獻不容否認。老一代史學家甘坐冷板凳下苦功夫的狠勁,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已難得一見。順治出家、太后下嫁,已成尋常小說題材,孟老先生旁征博引,別開生面,另有一番見解。。。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