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從歷史到史學 目錄
從歷史到史學 節選
《從歷史到史學》主要內容簡介:在北京師范大學的百余年發展歷程中,歷史學科始終占有重要地位。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師大歷史學院業已成為史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國家“211”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單位,首批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單位。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一系列學術平臺。科研實力頗為雄厚,在學術界聲譽卓著。
從歷史到史學 相關資料
關于心學也是實學思潮思想淵源之一的觀點,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說明:第一,由于王陽明的心學體系旨在彌和程朱理學理論中性與情、道心與人心的二元緊張,將二者合而為一,統一落實于“心”——“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②但與此同時,這種努力又從新的層面構成了體現理性的“道心”與體現感性的“人心”糾纏為一體的理論困境,而這種困境的結果,是為走向“天理即在人欲中”,“理在氣中”的唯物主義之途提供了可能。第二,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致良知”與“知行合一”是一個整體——“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③即將“行”置于日常世界的具體展開之間,從而將道德性的“知”導向對純粹實用知識的追求,將心性問題的探求轉向外在世界的實踐,形成形而上之“道”,落實于形而下之“器”,積極干預或參與日常生活的理論依據。而這正是實學思潮發生的思想路徑。王陽明豪杰一生,事功卓著,其思想學術循于此徑,唐順之之學淵于陽明,其經世實學思想之發生,亦循之此徑。故民國唐文治為《唐荊川先生年譜》序云:“陽明之學在致良知,一超頓悟,先生之學則以天機為宗旨,無欲為工夫。天機即心體之流行,寂而感,感而寂靜無動,有涵實于虛,故雖視龍溪猶師,與念庵為友,而絕不拾無善無惡之余沉。”“先生戰功學問文章大致與陽明同,而其文武兼資,更無稍或異。”④按所謂實學既將儒家的道德哲學與現實的經世意識結合,除注意傳統的君子小人的人心之辨外,尤其注意經世致用之“用”;或者說除注意道德實踐外,亦注意形下之制度建設和實際事務的操作。其實這點,即使王陽明本人,也非讓人拋開實務而專于玄虛中求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