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漢代婚姻形態(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124018
- 條形碼:9787300124018 ; 978-7-300-12401-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代婚姻形態(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本書特色
本書在對大量歷史文獻和文物考古資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全面考察了漢代婚姻形態、漢代人婚姻關系中的等級狀況、婚姻的地緣結構、婚齡構成、婚姻關系形成的基本步驟、婦女的地位等,作者把漢代婚姻關系放在歷史與現實相聯系的廣闊背景中加以說明,提出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論點。
漢代婚姻形態(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跨學科研究方法,通過梳理傳世和出土資料,對漢代婚姻關系中的等級狀況、婚姻的地緣結構、婚齡構成、婚姻關系形成的基本步驟、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存狀態、婚姻法規、婚姻觀念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考察。作者將漢代社會和婚姻結構放在中國傳統社會和世界文明體系的背景下,力圖揭示漢代婚姻形態的時代特征,并以此說明中國古代婚姻結構的連續性和變遷。
漢代婚姻形態(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目錄
**章 漢代人婚姻關系中的等級狀況
漢代婚姻等級性的特點
漢代婚姻等級性的社會意義
第二章 漢代人婚姻的地緣結構
階層與職業差異
漢族與其他族群的通婚
第三章婚齡構成
漢代人口初婚年齡的一般推測
漢代男子初婚年齡的實證
漢代女子初婚年齡的實證
影響漢代初婚年齡的因素
漢代婚齡結構對后世的影響
漢代婚齡結構形成及歷史作用的初步分析
第四章 漢代婚姻關系形成的基本步驟
漢代婚姻形態(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節選
《漢代婚姻形態》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跨學科研究方法,通過梳理傳世和出土資料,對漢代婚姻關系中的等級狀況、婚姻的地緣結構、婚齡構成、婚姻關系形成的基本步驟、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存狀態、婚姻法規、婚姻觀念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考察。作者將漢代社會和婚姻結構放在中國傳統社會和世界文明體系的背景下,力圖揭示漢代婚姻形態的時代特征,并以此說明中國古代婚姻結構的連續性和變遷。
漢代婚姻形態(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相關資料
插圖:首先,由奴隸社會的經濟形態所決定,在從夏王朝到春秋時代的一千七百多年間,存在著人數眾多的奴隸,這些奴隸多系來自其他氏族部落或民族的俘虜。奴隸歸奴隸主所有。從而,在奴隸主家庭中包括了奴隸的家庭。一部分奴隸在奴隸主家中從事家內勞動,大部分奴隸則承擔著各種繁重的生產勞動。奴隸的一切,包括所創造的勞動產品、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從而包括自己的婚姻權,都完全受奴隸主的支配。為了保證自己所掌握的勞動力得以繁衍,奴隸主往往讓男女奴隸配對“成婚”,周代金文中所常見的“鬲十家”、“仆十家”和“臣十家”等文字記錄,便是這種情形的真實寫照。對于男奴和女奴所生子女——“奴產子”的稱謂,一直延續到秦末漢初。但到了戰國之后,這類家庭在社會上所占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在經歷從戰國到秦王朝兩個多世紀的過渡時期后(事實上,秦朝仍帶有極為濃厚的奴隸形態因素,毋寧說,它與漢朝有某種質上的不同),至漢代基本完成了從奴隸制婚姻關系向封建制婚姻關系的根本性轉折。證據之一是當時的奴隸婚姻狀況在社會上只占居極其次要的地位。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漢代婚嫁實例,基本上都屬于封建皇帝、官吏、地主、商人、小農和城市平民等社會階層(參見本書附錄一之表一、表二)。顯然,這種變化是由眾多的奴隸轉化為小農、小手工業者、城市平民、地主和商賈決定的。
漢代婚姻形態(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作者簡介
彭衛,祖籍陜西涇陽,1959年2月出生于陜西西安。1984年畢業于西北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85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現任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史研究》雜志主編,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以秦漢時期為中心的中國古代社會史,以及史學理論和史學史研究。代表作有《漢代婚姻形態》、《漢代社會風尚研究》、《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合著)、《歷史的心鏡——心態史學》、《穿越歷史的叢林——史學論》。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