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72489
- 條形碼:9787100072489 ; 978-7-100-07248-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 本書特色
《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韓社會的考古學觀察》:中國中古社會和政治研究叢書
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四篇,主要內容包括:北朝多民族社會與政治;多元文化與經濟;外來藝術與文明;漢唐社會文化散論。
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 目錄
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 節選
《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韓社會的考古學觀察》內容簡介: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古代史學科建設與發展,我們策劃組織了《中國中古社會和政治研究》叢書,并把它作為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國社會史和政治史,是中國歷史發展演變的主流,研究中國社會和政治史應該是研究中國史的主流。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有重視中國社會與政治史研究的傳統。解放初期,侯外廬同志任歷史系主任,為重視社會與政治史研究奠定了基礎。以后多年在白壽彝教授的主持下,這一傳統一直得到了保持并有所發展。中國歷史分期問題,迄今尚無定論,這是壞現象,也是好現象。這正好促使中國歷史研究者,特別是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研究者,對中國社會歷史作更深入的研究。我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即開始發表了多篇關于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的論文。我在這些文章里提出了一些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 相關資料
插圖:北魏侍中之制也是源自魏晉,職掌也相近,為皇帝重臣,備切問近對,權力很大,但是也有不同之處,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職無定員。如《宋書·索虜傳》記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北魏伐宋,一次曾遣六名侍中率軍南進。另如《南巡碑》所見侍中已有步六孤伊口、一弗步口口、獨孤侯尼須、素和其奴四人(詳見碑文),然而翻檢《魏書》,同時還有幾位侍中,至少閭毗、尉眷、常英、拓跋目辰等人也為侍中。這種職無定員的情況持續了相當長的時期,至孝文帝太和初年依然如此,如《魏書·高祖紀》太和三年九月條,一次就記載有元丕、陳建、茍頹、元睿、張佑五個侍中。在《魏書·禮志一》太和十五年正月條中,仍見有穆亮、陸睿、王元孫、馮誕四個侍中,而上述五個侍中還在,說明此時侍中尚無定員,《魏書·官氏志》云:太和十五年十二月,“置侍中、黃門各四人、又置散騎常侍、侍郎,員各四人。”可見是到太和十五年十二月,侍中之職才有了定員。散騎常侍和中常侍二職在北魏前期也很有特點。《宋書·百官志》敘其源流說:“散騎常侍,四人,常侍左右。秦置散騎,又置中常侍,散騎并乘輿車后,中常侍得入禁中,皆無員,并為加官。漢東京初省散騎,而中常侍因用宦者。魏文帝黃初初置散騎,合于中常侍,謂之散騎常侍……秩比二千石。”
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 作者簡介
張慶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山西省北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主要從事漢唐考古學研究,主持黃河漕運遺跡勘察以及北魏皇家建筑遺址、北魏墓葬、隋代虞弘墓等重大項目的發掘,其中黃河漕運遺跡勘察、隋代虞弘墓和北齊徐顯秀墓先后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虞弘墓還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大考古發現之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