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資治通鑒-詮釋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107342
- 條形碼:9787802107342 ; 978-7-80210-734-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資治通鑒-詮釋 本書特色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文獻典籍中現存的*大的編年體通史。該書旨在:“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所以“專取有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春。”。本書則為讀者們詮釋了《資治通鑒》與從政倫理、用人思想、決策藝術、領導方法、治家教育、治國從政思想等帝王治世絕學的關系。
資治通鑒-詮釋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向來被視為輔佐統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學”,是中國自宋代以來歷代皇帝的必學科目,也是今日為官從政者案頭**的歷史參考書。《詮釋資治通鑒》為讀者們詮釋了《資治通鑒》與從政倫理、用人思想、決策藝術、領導方法、治家教育、治國從政思想等帝王治世絕學的關系。
資治通鑒-詮釋 目錄
**節 官德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官德典范——高允其人
第三節 官德淪喪——元載之死的鑒戒
第二章 《資治通鑒》與決策藝術詮釋
**節 古代決策與現代決策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正確決策的基本經驗
第三節 非常規決策
第三章 《資治通鑒》與用人思想詮釋
**節 人才與治亂成敗
第二節 識別人才
第三節 使用人才
第四節 人才陷阱
第五節 人才悲劇
第四章 《資治通鑒》與領導方法詮釋
資治通鑒-詮釋 節選
《詮釋·資治通鑒:帝王治世絕學》主要內容簡介:官德的基本內容、官德典范——高允其人、官德淪喪——元載之死的鑒戒、古代決策與現代決策的基本特征、正確決策的基本經驗、非常規決策等。
資治通鑒-詮釋 相關資料
官德,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一般道德在政治中的體現,是一種職業道德。凡職業都以特定的方式與社會發生聯系,都有其自身特點。因此,職業道德因職業與社會的獨特的聯系方式和個別特征也都具有不同的行為規范。官,這一政治職業,他與社會的聯系方式和自身職業特征,決定了他的職業道德即官德的特殊內容。分析《資治通鑒》這部為官提供借鑒的史著,他所展示的官德即做官的行為規范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1.忠君。《資治通鑒》把忠君視為官吏最根本的政治行為規范,卷第一就開宗明義地寫著:“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文王序《易》,以干坤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干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中國古代社會是家天下的宗法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尊地卑,君尊臣卑,官吏對君主絕對忠誠因此成了最根本最重要的官德。《資治通鑒》在記載那些忠君名臣的事跡時,字里行間洋溢著褒揚。如在卷第二十三記載李陵受匈奴單于之托去勸降蘇武,蘇武嚴辭拒絕:“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無所恨。愿勿復再言。”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后陵復至北海上,語武以武帝崩,武南鄉號哭嘔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