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傳染病護理學 目錄
傳染病護理學 節選
《傳染病護理學》編排新穎,版式緊湊,層次清晰,結構合理。每章由三大部分組成:**部分是導學,告知學生本章需要掌握的內容和重點難點,以方便教師教學和學生有目的地學習相關內容;第二部分是具體教學內容,力求體現科學性、適用性和易讀性的特點;第三部分是復習題,便于學生課后復習,其中選擇題和判斷題的參考答案附于書后。本套教材的使用對象主要為護理學專業的高起本、高起專和專升本三個層次的學生。其中,對高起本和專升本層次的學習要求相同,對高起專層次的學習要求在每章導學部分予以說明。本套教材中的一些基礎課程也適用于其他相關醫學專業。除了教材外,我們還將通過中國醫科大學網絡教育平臺提供與教材配套的教學大綱、網絡課件、電子教案、教學資源、網上練習、模擬測試等,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多種資源,建造一個立體化的學習環境。
傳染病護理學 相關資料
插圖:(四)病原攜帶狀態病原攜帶狀態(carrier state)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在人體內生長繁殖并不斷排出體外,成為重要的傳染源,而人體不出現任何疾病狀態的整個時期。按攜帶病原體種類的不同可分為帶病毒者、帶菌者或帶蟲者等。按其發生在顯性感染臨床癥狀出現之前或之后,分為潛伏期攜帶者和恢復期攜帶者;若發生于隱陛感染之后,稱為無癥狀攜帶者。按其攜帶病原體的持續時間短于3個月,稱為急性攜帶者;若長于3個月,則稱為慢性攜帶者。所有病原攜帶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無明顯臨床癥狀而攜帶病原體,成為重要的傳染源。(五)潛伏性感染潛伏性感染(1atent infection)病原體感染人體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機體免疫功能足以將病原體局限化而不引起顯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將病原體清除時,病原體便可長期潛伏起來,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則可引起顯性感染。常見的潛伏性感染有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瘧原蟲、結核桿菌等感染。潛伏性感染期間,病原體一般不排出體外,這是與病原攜帶狀態的不同之處。三、感染過程中病原體的作用病原體侵入人體后能否引起疾病,取決于病原體的致病能力和機體的免疫功能這兩個因素。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幾方面。(一)侵襲力侵襲力(invasiveness)是指病原體侵入機體并在機體內生長、繁殖的能力。有些病原體可直接侵入人體,如鉤端螺旋體、鉤蟲絲狀蚴和血吸蟲尾蚴等。有些病原體則需經消化道或呼吸道進人人體,先黏附于腸或支氣管黏膜表面,再進一步侵入組織細胞,產生毒素,引起病變,如志賀桿菌、結核桿菌等。病毒性病原體常通過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再進入細胞內。有些病原體的侵襲力較弱,需經傷口進入人體,如破傷風桿菌、狂犬病病毒等。(二)毒力毒力(virulence)由毒素和毒力因子所組成。毒素包括外毒素與內毒素。前者以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和霍亂弧菌為代表;后者以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為代表。外毒素通過與靶器官的受體結合,進入細胞內而起作用。內毒素則通過激活單核一吞噬細胞釋放細胞因子而起作用。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鉤蟲絲狀蚴)、侵襲能力(痢疾桿菌)、溶組織能力(溶組織內阿米巴)等。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