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89096
- 條形碼:9787010089096 ; 978-7-01-008909-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論 目錄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論 節選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論》為浙江省社科規劃重大課題、紹興市重大文化工程《越文化通論》之一,也是屬于獨具特色的開創性研究課題之一,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創新意義。《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論》的*大特色就是基于越文化的區域性組成部分,將大量史料和資料匯于一爐,論證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浙江省、紹興市特色文化產業的源頭活水,對其核心與靈魂——“活態”的非物質文化作出了概覽、鳥瞰和文化意義的闡發。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越地民風民俗及其越地民眾的精神與物質創造,是越文化中*富于區域文化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其間存留著古老百越族習俗文化的傳統基因。它不限于典籍上記載的古越人原始風情,也包括流傳于后世的種種越地的民情、禮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及民間信仰,尤其是從這些習俗信仰中反映出來的越人的質樸、悍勇和開拓進取的心理特征和精神氣質。隨著文化生態環境的不斷變遷,越文化之非物質文化形態必然要自覺或自發地隨之發生非良性變異或良性變異。面對外來文化和新的生存環境時,兼收并蓄,推陳出新,自我調節,與時俱進,進行基于原質的創新。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越地文化與多種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與統一。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論 相關資料
上虞市民間吹打樂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南宋已很盛行。明清時期日趨繁華,達到鼎盛狀態。相傳明嘉靖年間,民族英雄戚繼光帶兵抗倭,曾借鑼鼓以抗倭寇。上虞縣志記載:“相傳明時倭奴人犯,各村團練鄉勇,學習隊伍保障,一方有警,則交相接應,后太平無事,遂以戈矛為旗幟,借神通以驅疫,亦保甲遺意也。”又有:“乾嘉以來,禮拜畢三月中,里人又聚各社各旗,迎東岳帝于城中,乃東西兩鄉,謂之花迎,羽葆鼓吹,繡織錦旗,高蹺、文馬、魚龍百戲,約排列三四五里許,每年所費甚巨,可見風俗之日靡也。”當時各地廟會盛行,其中最大的廟會屬縣城豐惠的東岳廟會,廟會中最熱鬧的要算民間吹打樂,有民諺云:“花迎迎過年,可惜要種田。”明、清是上虞吹打的鼎盛時期,全市吹打班不下千余個,各村各堡至少一班,有的甚至二三班。上虞吹打班社有“十番班”、“道士班”、“墮民吹敲班”等。按演奏形式可分為:大敲:又稱大敲棚。分龍船大敲和紗船大敲兩種。樂器有大堂鼓、小堂鼓、單面鼓、板鼓;鑼有抬鑼、大鑼、二鑼、京鑼、小鑼、月鑼(當鑼)、鳳鑼、爭、斗、盡、四小鑼、大鈸、金鈸、次鈸等。曲目有《花二場》、《文武轅門》、《噶嗒志》、《大敲》、《三敲》、《五場頭》等。小敲:又稱背敲,因精美的鑼鼓架縛于樂手肩背上而得名。樂器與大敲基本相同,只是小敲的樂器編配簡單一些,曲目除大敲曲目外,還有《搜轎吹》、《馬上吹》、《拜笛》、《花燭吹》、《行路調》等ll首。細吹細敲:又稱“打番”、“行宮”,樂器有笙、蕭、管、笛、提琴(形似碗胡)、四弦胡,以及京鑼、金鈸、小鑼、月鑼(當鑼)、九圓鑼、雙磐、鈴、小堂鼓、單面鼓、板鼓等。曲目有《步步高》、《福祿》以及江南傳統絲竹睦牌等。上虞吹打有以下特征:大敲、小敲粗獷宏大,特別是招軍(先鋒)激越尖厲的音調與豐富的鑼鼓點相結合,更凸顯上虞吹打的特色。細吹細敲文靜幽雅,或活潑歡快,反映了江南越國鄉民思想感情的另一面。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論 作者簡介
仲富蘭,男,漢族,1950年11月生,上海市人,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系。現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臺副總監、高級記者,《新聞午報》主筆。主要社會兼職為上海市社聯委員、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顧問、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著有《中華風物探源》、《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現代民俗流變》、《民俗與文化雜談》、《上海史跡與風土》、《圖說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文化尋根》、《中國通·風俗禮儀》、《中國神秘文化百科知識》、《廣播評淪——功能、選題與語言藝術》、《十二生肖的故事》、《風物考》、《民俗傳播學》、《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視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等三十多部著作,另有大量論著和文章散見于海內外報章雜志。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