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古典針灸入門 本書特色
《古典針灸入門》:一個西方人對中國古老醫學的介紹“我希望把所學到的來自古老中國的針灸精髓來回中國。”對于宇宙來說,從*初的混沌虛無,到萬事萬物的顯現,能量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先天到后天的轉化。而對于人體來說,由十二臟腑及十二正經完成能量的制造,再通過奇經八脈將能量分配給各臟腑、各正經使用。在整個三階段的能量運作模式中,十二臟腑及十二正經既是能量的制造者,也是能量的使用者。從本質上講,能量其實是渾然一體的,在外為氣,在內則為血,離心為陰,向心則為陽。無論是五臟六腑還是正經奇經,一切都是以氣血陰陽的和諧為基礎。
古典針灸入門 目錄
古典針灸入門 節選
《古典針灸入門》講述了數千年前針灸學的有關內容和日常實踐,并結合對中醫學經典的*新研究,能夠幫助實踐者更好地理解并應用針灸治療方法。《古典針灸入門》是瑞士針灸無國界協會的授課教材;對于想要掌握針灸治療基本知識的人來說,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古典針灸入門》由上海應象中醫學組織編譯,用于中國地區偏遠鄉村的針灸培訓項目。《古典針灸入門》銷售所得將全部捐給瑞士針灸無國界協會,該協會的宗旨是:通過免費提供針灸教育培訓,為貧困地區自主醫療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古典針灸入門 相關資料
插圖:有明確的證據表明,中國人用針法和灸法來調理人體的能量可追溯至伏羲時期,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人們發現,如果在身體某些特殊凹陷點加熱,可以增強人體活力,從而治療虛弱、著涼和風濕病;反之,給這些穴位降溫,則可以減輕身體過熱或上火所引起的疼痛。起初,人們使用錐形石塊;到了夏朝(前2207一前1766)開始使用銅針。與此同時人們又發現,通過金屬針的不同使用方法(比如吸氣或呼氣時刺入,捻轉的方向,提插或留針,留針時間的長短),可以起到補瀉能量、減輕疼痛或改善疲勞的功效。日月如梭,在戰國時期(前474一前221)出版的《黃帝內經》,借黃帝之口將帝國的起始時間反推到公元前2698年冬至日,規定從這一天起,時間周期為每六十年一個循環。這個中國人至今一直沿用的歷法,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配而得。十天干是地上五行的十種能量在天上的投影,而“地”是根本結構,它將空間分為一個中心和四個方向;十二地支則是天上六氣的十二種能量在地上的投影,“天”是外圍表象,它將時間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兩小時。時間和空間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兩個方面,它們的結合就產生了周而復始的六十甲子(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配合),這個周期后來被應用到年月日時。
古典針灸入門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仁表 譯者:徐雅蓉 等仁表,“對我來說,學習針灸好像是重新開啟封藏已久的記憶。”本書作者仁表老師如是說。作為法國人,仁表老師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針灸學習,師承Charles Laville-Mery教授,后者被公認為西方最出色的針灸師。在四十多年來的實踐過程中,作者始終遵循古典針灸的傳統,從《黃帝內經》、《易經》、《針灸大成》等著作中,體悟這門有關宇宙能量及人體能量調控的古老科學的精髓所在。隨著時代的變遷,古典針灸學中的大量內容或是隱匿于古書中,或是流傳于海外。為了重現這門古老科學的全貌,作者將多年的研究與經驗悉數凝結于此書,其中包括宇宙一人體三層式能量架構,《傷寒論》六經的意義,奇經八脈體系,唐宋以后失傳的經筋及經別治療。五輸穴及俞募穴的應用等。“我希望把所學到的來自古老中國的針灸精髓帶回中國。”這是作者長久以來的心愿。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