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信息資源建設的變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337606
- 條形碼:9787501337606 ; 978-7-5013-3760-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信息資源建設的變革 本書特色
《信息資源建設的變革與發展》: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信息資源建設的變革 目錄
信息資源建設的變革 節選
《信息資源建設的變革與發展》收錄作者1987-2009年間公開發表的圖書館學論文28篇。內容主要集中在信息資源建設研究和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兩個領域,按原文發表時間編排。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資源建設從概念到內容體系都經歷了深刻的變革,作者再這一時期的不同階段發表的論文,客觀地反映了這一變革的過程,也真實地記載了作者在這一領域的探索歷程。《信息資源建設的變革與發展》收錄的論文反映了作者對圖書館如何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的深深思考。
信息資源建設的變革 相關資料
3我國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結構模式確立了我國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目標和構建原則,如何根據這些目標和原則來確定我國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結構模式呢?筆者曾在拙著《文獻資源建設》中分析了幾種典型的大系統結構模式,認為集中控制和完全分散控制的模式不適用于我國,而等級結構控制的方式才是構建我國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模式的正確選擇。根據我國文獻資源保障的目標與構建原則,以大系統的等級結構控制為基本構架,并吸收其他控制方式的優點,筆者認為我國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模式,應該是一個地區(省、市、自治區)級、區域(行政大區)級和國家級文獻資源網構成的三級網絡結構式。這個結構模式的具體含義是:(1)以省、市、自治區為單位的地區文獻資源網是我國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基礎。地區網由各省、市、自治區的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學院系統的文獻情報中心、科技信息所、專利情報機構、標準情報機構、檔案部門、政府信息中心和商用信息中心、出版發行機構等組成。其任務包括:①圍繞本地區經濟、科學、教育、文化發展的需要,建立學科文獻中心,盡可能齊全地收集有關學科領域國內外有價值的文獻,同時各學科文獻中心之間密切聯系、分工協作,減少重復和遺漏,擴大學科覆蓋面,以逐步建立起一個學科門類齊全、文獻收集完備、利用方便經濟合理的文獻保障體系;②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在地區范圍內開展聯機編目、編制聯合目錄,生產聯合目錄數據庫;③在地區范圍內開展廣泛的各種形式的館際互借,實行地區內的通用借閱證制度;④開展聯機檢索服務,同時根據不同的用戶和不同信息種類的情況,開展脫機服務;⑤建立地區的貯存圖書館。地區文獻資源網是全國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基礎,它將滿足本地區文獻需求的80%。
信息資源建設的變革 作者簡介
肖希明,1955年11月出生于湖南武岡。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圖書館學專業,畢業后留圖書館學系任教。1992年9月至1995年6月在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獲理學博士學位。1996年2月至9月在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1999年4月至2004年11月應聘任佛山科技學院圖書館館長。現為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圖書館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信息資源建設、圖書館學基礎理論方面的教學和研究,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8部(含合作),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社會兼職有: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教育與培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