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第三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121956
- 條形碼:9787300121956 ; 978-7-300-1219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第三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本書特色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種新解讀(第3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第三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當代意義,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置于西方哲學史和西方現代哲學包括后現代主義這一宏大理論背景中,重新探討它的理論主題、體系特征和當代意義,力圖用新的科學和哲學研究成果重新闡釋已成為“常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深入探討被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所忽視、“遺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系統論證馬克思有所論述,但又未充分展開、同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與觀點,重新考察了馬克思創立新唯物主義的歷史進程和思維邏輯,從馬克思的觀點出發分析了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后馬克思主義,以及盧卡奇、胡塞爾、德里達等人的思想轉變,并以此為馬克思辯護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重新解讀。本書自出版以來在哲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并獲第四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第三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目錄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第三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節選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種新解讀(第3版)》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當代意義,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置于西方哲學史和西方現代哲學包括后現代主義這一宏大理論背景中,重新探討它的理論主題、體系特征和當代意義,力圖用新的科學和哲學研究成果重新闡釋已成為“常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深入探討被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所忽視、“遺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系統論證馬克思有所論述,但又未充分展開、同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與觀點,重新考察了馬克思創立新唯物主義的歷史進程和思維邏輯。從馬克思的觀點出發分析了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后馬克思主義,以及盧卡奇、胡塞爾、德里達等人的思想轉變,并以此為馬克思辯護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重新解讀。《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種新解讀(第3版)》自出版以來在哲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并獲第四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第三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相關資料
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聯系起來考察,或作為再生產過程來考察,它不僅生產商品,不僅生產剩余價值,而且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系本身:一方面是資本家,另一方面是雇傭工人。①這就是說,從整個生產過程來看,所有制一方面是生產的前提,另一方面又是生產的結果。所有制并不是游離于生產過程之外的獨立的實體,它不可能給人們的經濟活動預先設置一個不變的框架和外在的前提,相反,這些前提正是在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中不斷地被重新生產出來。離開了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生產資料所有制就無法實現,無從談起,只能是空的。正因為如此,馬克思認為,所有制和生產關系是同一概念,“給資產階級的所有權下定義不外是把資產階級生產的全部社會關系描述一番”。“要想把所有權作為一種獨立的關系、一種特殊的范疇、一種抽象的和永恒的觀念來下定義,這只能是形而上學或法學的幻想。”②我們只有從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中,從社會經濟運動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所有制或生產關系的本質,才能真正理解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作用機制。確認所有制關系內在地包含在生產過程之中,就應當從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四個環節一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中去把握所有制關系,從生產的技術構成、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經濟活動方式中去理解所有制形式及其變革。生產資料所有制就是通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實現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分工和競爭、壟斷、貿易等“這些關系的總和構成現在稱之為所有制的東西”。如前所述,特定的分工體現著特定的生產技術構成,同時又形成著特定的經濟活動方式或經濟組織形式,而經濟活動方式的改變必然引起所有制形式的改變,直至所有制根本性質的變革。例如,資本主義所有制在根本性質未變的前提下,就先后經歷了個體所有制、聯合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幾種形式的變化,這些變化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時期內適應了由特定的分工所形成的經濟活動方式的要求,并通過生產、分配等環節實現出來。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第三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作者簡介
楊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畢業于安徽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先后獲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組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教育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唯物論研究》(日本)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先后出版《楊耕集》、《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東方的崛起: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反思》等著作12部,先后主持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概論》等國家級教材6部;先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國家級獎6項。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