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電視采訪學-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121086
- 條形碼:9787300121086 ; 978-7-300-1210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視采訪學-第二版 本書特色
《電視采訪學(第2版)》:本套叢書涵蓋新聞學、傳播學兩大學科和新聞學、廣播電視、廣告三個專業。21世紀已經來臨,集聚力量,重新編寫出一套體系完整的,能夠為新世紀的新聞教育和新聞人才培養服務的新聞傳播學的系列教材,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正是基于這一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組織編寫了這套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編著者都是各教學領域的專家,其中有許多人是相關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收入本系列的教材,有國家級重點教材,有部級重點教材,其他教材也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精品,充分保證了其質量和權威性。本套教材的特點具體如下**,內容新,涵蓋廣。第二,寫法新。第三,作者陣容強大。總之,這套教材的出版能夠較好地滿足新時代新聞傳播學教學發展的需要,在宏觀上,使學生把握新聞傳播學的基本理論,熟悉其整體的框架;在微觀上,能夠借助教學使學生對新聞傳播學的實踐業務知識有具體的了解。
電視采訪學-第二版 內容簡介
《電視采訪學》當時處理了電視新聞領域一個多年存在的問題:電視拍攝與電視采訪是何關系。整本《電視采訪學》的基礎,是把電視拍攝作為電視采訪的一部分來處理的——也就是用一個更為宏觀的“采訪”概念,將電視報道的前期工作統合為一個整體來考量,這其中包括了攝像、記者出鏡以及鏡頭外的各種與現場有關的電視采訪環節。在《電視采訪學》之前,絕大多數相關教材,都是將電視攝像作為單獨的內容,而這些攝像教學的基本框架,又大多源自電影的教材,甚至例子也都取自虛構電影;同時,電視新聞的教材,大多數的結構又源自平面媒體的教材體系,從術語到視野都缺少電視特色。
電視采訪學-第二版 目錄
**節 采訪的信息形態
第二節 電視采訪的技術手段
第三節 電視采訪的獨特性
第二章 記者——電視采訪的主體
**節 電視記者
第二節 電視記者的素質與修養
第三章 尋找采訪線索
**節 尋找采訪線索的渠道
第二節 增強新聞敏感與形象敏感
第三節 發展新聞線索
第四章 電視采訪的整體策劃
**節 整體策劃的意義
第二節 策劃現場的介入方式
第三節 體現新聞價值
第四節 策劃基本要求
第五章 現場取材的方式與內容
**節 向未知取材
第二節 隨機結構
第三節 記錄過程
第四節 結構場信息
第五節 表現典型人物
第六節 記錄聲音形象
第七節 表現環境和細節
第八節 結構“過去時空”
第九節 拍攝理性素材
第六章 幾種特殊的采訪類型
**節 電視隱性采訪
第二節 電視電話采訪
第三節 組織拍攝
第七章 記者出鏡
**節 電視記者出鏡的行為類型
第二節 提問與訪談
第三節 傾聽
第四節 現場述評
第五節 記者出鏡的注意事項
第八章 記者的畫外采訪
第九章 各類電視節目的采訪
**節 電視新聞節目的采訪特點
第二節 訪談類節目采訪特點
第三節 脫口秀節目的采訪特點
第四節 電視紀錄片的采訪特點
結束語 電視采訪工作前瞻
電視采訪學-第二版 節選
《電視采訪學(第2版)》一部在新聞傳播學領域內,皋牢百代,盧牟六合,貫穴古今,籠罩中外,密切聯系新聞傳播工作的實際,廣泛吸收新聞傳播學的*新研究成果,高挹遐攬,取精用宏,供新世紀的高等院校新聞傳播院系教學使用的系列教材。20世紀初以來的100年,是世界新聞傳播事業飛速發展的100年。這100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繼報紙、期刊、通訊社之后,廣播、電視、網絡和多種新媒體相繼問世,新聞傳播的媒介日趨多元化,新聞傳播的手段口趨現代化.“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新聞傳播事業對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則變得越來越大。
電視采訪學-第二版 相關資料
插圖:比如,一位外國高級官員剛剛出席完一個重要會議,從會場出來,假設現在有兩種拍法。第一種:只拍結果,等到這位官員走到攝像機前才開機和提問;第二種:拍攝過程,記者從這位官員還沒出門就開機,記錄官員從會場走出到走近攝像機的全過程。比較一下,我們會發現,在記錄過程的鏡頭中多了很多信息,比如,那位官員走出會場時的表情,走近攝像機的姿態、神情、動作以及他與其他與會代表的交談神情,他是否樂于回答記者的提問等,這一切都飽含信息,會談氣氛到底如何呢?——觀眾也會自己進行判斷。對現場素材的選取應該有這樣的觀念,過程即內容,而不只是高潮點,不是結論式的內容。紀實節目如果把結論當作內容,把高潮點當作內容,那么節目是靜止的、干癟的、說教的。如果記者能在捕捉高潮點之前就有預見性,做到高潮到來之前就記錄下其發生發展的過程,素材的結構才會使節目具有紀實的美感和全方位的信息,并給觀眾以欣賞的愉悅和思考的余地。有些事件的采訪過程本身也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大型電視紀錄片《中華之門》的拍攝人員就充分利用了采訪過程。記者始終記錄他們趕赴各個邊防哨所的全過程,以及攝制組人員在路上所經歷的人和事。比如,記者在云南冒著風雪在獨龍河谷跋涉攀登,后來終于因雪霧風暴太大,不得不原路返回。雖然這一集并沒有拍到“結果”,甚至沒有到達采訪拍攝的目的地,但是,這整個艱難跋涉的過程已經具備了豐富的審美價值,而且也使觀眾對那些攝制組沒能采訪到的邊防戰士們更加肅然起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