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三峽庫區聚落考古研究-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戊種第三號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80305
- 條形碼:9787030280305 ; 978-7-03-028030-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三峽庫區聚落考古研究-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戊種第三號 本書特色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三峽庫區聚落考古研究(戊種第3號)》: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三峽庫區聚落考古研究-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戊種第三號 內容簡介
聚落是文化與環境信息*豐富的載體,其演變深刻地反映了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的變遷。聚落分布和演化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本書充分利用三峽地區考察和發掘報告及已經出版的文獻資料,提取遺址點的各種特征信息及相關占環境研究的已有成果,在收集區域多源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利用cis的空間分析技術,研究了二峽庫區古遺址的空間分布與自然環境,如地形、坡度、河岸等特征之間的關系,探討了古遺址分布格局隨時間的演變的特征及歷史承繼性。gis技術在我國考古領域的應用,正處于一個深化期,即開始從考古制圖、數據庫和統計分析等為主的研究領域,轉向以區域整體為單元充分進行信息發掘和以區域文化的發生和發展為系統的深層次的研究領域。本書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
本書可供聚落考古學和歷史地理學等方向的學生和專業人士閱讀和參考。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三峽庫區聚落考古研究-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戊種第三號 目錄
1 地理信息系統(cis)與考古研究
1.1 考古發現與科技考古的出現
1.2 科技考古與空間信息
1.3 地理信息系統(gis)考古的優勢
1.4 地理信息系統(gis)聚落考古研究現狀
2 空間信息系統與空間分析技術
2.1 空間信息的組織與管理
2.2 空間分析,與gis應用深化
3 長江三峽庫區古聚落信息提取
3.1 三峽文保是全方位區域聚落研究的契機
3.2 長江三峽庫區區域概況
3.3 三峽庫區古聚落信息的收集處理
3.4 三峽庫區古聚落環境信息圖層的制作
4 三峽庫區古聚落空間分布格局探討
4.1 三峽庫區古聚落分布環境概述
4.2 基于空間分析的古聚落分布格局研究
5 三峽庫區古文化遺址序列演變探討
5.1 三峽庫區古文化遺址序列信息提取
5.2 三峽庫區古文化性質的承繼性分析
5.3 三峽庫區古文化序列演變特征分析
5.4 三峽庫區古文化序列演變研究小結
6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已發表論文
致謝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三峽庫區聚落考古研究-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戊種第三號 節選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三峽庫區聚落考古研究(戊種第3號)》內容簡介:聚落是文化與環境信息*豐富的載體,其演變深刻地反映了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的變遷。聚落分布和演化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三峽庫區聚落考古研究(戊種第3號)》充分利用三峽地區考察和發掘報告及已經出版的文獻資料,提取遺址點的各種特征信息及相關占環境研究的已有成果,在收集區域多源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利用CIS的空間分析技術,研究了二峽庫區古遺址的空間分布與自然環境,如地形、坡度、河岸等特征之間的關系,探討了古遺址分布格局隨時間的演變的特征及歷史承繼性。GIS技術在我國考古領域的應用,正處于一個深化期,即開始從考古制圖、數據庫和統計分析等為主的研究領域,轉向以區域整體為單元充分進行信息發掘和以區域文化的發生和發展為系統的深層次的研究領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三峽庫區聚落考古研究(戊種第3號)》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三峽庫區聚落考古研究(戊種第3號)》可供聚落考古學和歷史地理學等方向的學生和專業人士閱讀和參考。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三峽庫區聚落考古研究-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戊種第三號 相關資料
插圖:1地理信息系統(GIS)與考古研究1.1 考古發現與科技考古的出現現代考古學的發展越來越傾向于理性地從各種不同學科中吸取有益的養分①。考古學是通過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所得的實物資料②,闡明歷史發展過程和規律③,既要論證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一般規律,也要探求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差異點和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④。考古學是研究古代遺存及其時、空矛盾,并據此揭示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歷史科學⑤。實物資料,即“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是經過人類有意識地加工的。如果是未經人類加工的自然物,則必須是與人類的活動有關,或是能夠反映人類的活動的”⑥,即通常所說的遺跡、遺物。遺跡一般指形體較大或固定而不可移動的東西,如古代的房屋、城堡、墓葬、村落、礦坑、道路、溝渠、窯址、洞穴和作坊等;遺物則一般指形體較小并且可以移動的遺存,既包括古代人制造的工具、武器、日用器、葬具、裝飾品和藝術品等人為器物,又包括生物(動植物)遺骸、遺存等自然產物⑦。古代人類的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各樣的遺物和遺跡,隨著人類歷史的演變和大自然的風吹日曬雨淋,通常埋藏于地下,地表很難發現它們的蛛絲馬跡。即使是專業考古工作者,僅憑肉眼通過地貌特征及土質、土色的差異來尋找地下遺跡,也是十分困難。實際上,相當一部分古人類遺存是在工程建設和農田建設中偶然被發現的。傳統的田野調查和考古發掘雖然是一項曠日持久、耗費驚人的工程,但仍然是獲取地下考古遺跡、遺物資料的最好手段。但是古遺址一經發掘,反映以往人類活動的空間位置和狀態的古人類遺存就會失去原有的面貌,再也不可能將其完全復原。即使是最周到的發掘過程,古遺跡和遺物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考古發掘是通過對古人類遺存的破壞來實現的,每一次考古發掘也可以說都是對地下古遺跡的一次徹底破壞。與此同時,這些多埋藏于地下的各種遺物和遺跡,也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