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與教學(21世紀小學教師教育系列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120348
- 條形碼:9787300120348 ; 978-7-300-12034-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與教學(21世紀小學教師教育系列教材) 本書特色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與教學》:21世紀小學教師教育系列教材。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與教學(21世紀小學教師教育系列教材) 內容簡介
本書*大的特點是在相關學科理論背景的基礎上突出實踐探索,強化操作應用,更多體現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編寫原則。本書從學科歷史演進切入,對教材的編制創新、學科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評價等給予了較多的篇幅。*后一章,更是通過專題的形式,請一線的教研員和教師對學科教學的一些相關問題作了專題性的闡述,以期對新課改進程中的學科教師以及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師范專業學生們從事學科教學和研究有所幫助。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與教學(21世紀小學教師教育系列教材) 目錄
**節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相關課程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創設
第二章 小學德育課程
**節 小學德育課程原理
第二節 小學德育課程性質
第三節 小學德育課程設計
第三章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及教材編寫的創新
**節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
第二節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材編寫的創新
第三節 課程資源的開發
第四章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與教學目標的確立
**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一些基本問題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設立
第五章 “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策略研究
**節 關于教學策略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常用的教學策略之一——講授指導策略
第三節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常用的教學策略之二——活動體驗策略
第四節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常用的教學策略之三——問題探究策略
第五節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常用的教學策略之四——對話教學策略
第六節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常用的教學策略之五——合作學習策略
第七節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常用的教學策略之六——活動作業策略
第八節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常用的教學策略之七——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第六章 “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
**節 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第三節 教學設計案例及評析
第七章“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評價
**節 教學評價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學習評價
第三節 課堂教學評價
第八章 “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師基本素養、技能及其培養
**節 教師的基本素養
第二節 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
第三節 教學基本功與技能訓練的方法
第九章 教學實踐問題透視——來自一線教研員及教師的思考
專題一:“品德與社會”課中的史地知識教學
專題二:淺談概念圖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運用
專題三:從上海市南匯區的實踐看“品德與社會”課程設置專職教師的可行性
專題四:開展有效學科教研,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后記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與教學(21世紀小學教師教育系列教材) 節選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與教學》*大的特點是在相關學科理論背景的基礎上突出實踐探索,強化操作應用,更多體現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編寫原則。《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與教學》從學科歷史演進切入,對教材的編制創新、學科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評價等給予了較多的篇幅。*后一章,更是通過專題的形式,請一線的教研員和教師對學科教學的一些相關問題作了專題性的闡述,以期對新課改進程中的學科教師以及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師范專業學生們從事學科教學和研究有所幫助。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與教學(21世紀小學教師教育系列教材) 相關資料
插圖: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提倡通過兒童的自主實踐活動,學習健康安全地去生活,愉快積極地去生活,有責任感地去生活,有創意地去生活,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適應學校生活和未來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基礎。品德與社會(3~6年級),根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從學生品德形成、社會認識的需要出發,以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為主線,將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教育、品德教育、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歷史和地理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等融為一體,為學生成長為富有愛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習慣的現代公民奠定基礎。2000年上海市首開先例,將“思想品德”、“社會”和“生活與勞動”三門課程綜合成一門“品德與社會”課程,在小學1~5年級實施,使道德和人格培養有載體、重實效,使社會知識能力習得意義深、少重復。在學校道德教育如何進行的問題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經歷過直接法與間接法之爭。直接法強調學校道德教育應該單獨設立課程來進行,以體現這一教育所要求的系統性和循序漸進性;間接法則主張道德教育通過其他各門學科的有機滲透來自然地進行,不應把它簡單地列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兩種認識交替占上風,在更多的時間內,間接論的力量似乎更勝一籌。因此在學校道德教育課程化一非課程化交替更迭的周期中,課程化方式往往維持時間較短且生命力較脆弱。20世紀6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在經歷了一系列大的社會事件和社會思潮沖擊后,逐漸認識到學校道德教育失范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性,認識到淡化乃至取消學校道德教育的課程化方式絕非明智之舉。于是,一些國家紛紛轉移重心,道德教育課程化被重新再認識、再實踐,螺旋式地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是一個例外。100多年問,中國德育課程的開設,幾乎一直居于主流地位,但目的和內容的變化相當大。自19世紀末我國創辦近代學校以來,中小學的道德和社會學科課程分則為歷史、地理、公民、政治或思想品德等,合則為社會,一直未有間斷。1.清末學校道德和社會學科課程清末在維新運動的推動下,各地出現了一些新型的普通學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