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囗 匜 本書特色
《<侜關>匜》:盛世吉金·一九四九年后出土銅器銘文書法系列
囗 匜 節選
《<侜關>匜》內容簡介:商周銅器的出土,西漢時期便有記載,當時研究者的興趣側重于銘文文獻價值,對于這些銘文書法藝術的價值,到宋代才較為重視。宋人薛尚功所著《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一書,已將這些銘文視作『法帖』。可見士人們對于銅器銘文書法藝術的重視程度,清干嘉至民國期間,金石學走向繁盛,許多重要銅器也相繼出土。皇家有《西清古鑒》、《寧壽鑒古》、《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的編撰。私人的有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天大瀲《寒齋集古錄》、吳式芬《捃古錄全文》、方浚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孫詣讓《古籀拾遺》、《古籀余論》、羅振玉《三代吉全文存》等專著的相繼出現,足見一時之盛,眾多的書法家在此研究成果基礎上,不僅對銘文文字的辨識有了極大的提高,對青銅器銘文書法的關注和理解,也遠超兩宋。其時擅長全文書法的書家林立,其中著名的如張廷濟的摹寫規矩;陳介棋的『兼體』并雜:吳大激以小篆筆法寫全文,精熟過人;黃牧甫在小篆全文間徘徊,靜穆端飭;吳曰碩以石鼓為本,蒼雄渾厚;王福庵取小篆筆意結合金文字形,古雅嚴整;羅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氣濃郁;胡小石駁殘遲澀,金石味十足;黃賓虹揉進畫法,古意別具:他們從斑駁古奧的前代銘刻中各自獲得藝術的靈感,超越前代,自立面目。不僅在書法創作上,在篆刻作,叫中也大量地借鑒和運用金文,以金文入印,開了一代風氣,影響深遠。因此,乾隆年間出土的散氏盤,道光年間出上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緒年間出上的大克鼎等重器銘文,被人們奉為經典,競相臨習,至今成為學習篆書的重要范本、聲名顯赫的法書名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