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6885345
- 條形碼:9787806885345 ; 978-7-80688-534-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 本書特色
《童年的秘密》——提開兒童成長的奧秘的革命性教育觀念
本書研究了6歲以下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發展及其特點,列舉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兒心理歧變的種種表現,以及成人與兒童的沖突。論述了幼兒教育的原則及教師與父母的職責。本書是作者對“童年的秘密”所做的探索和解答,對兒童的教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有助于人們了解兒童,了解兒童對人類的貢獻。
兒童自身具有某種東西,一旦被發現,它就能幫助成人解決他們自己的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正是這個東西,能為新的兒童研究科學奠定基礎,從而極大地影響整個社會。
——瑪麗婭•蒙臺梭利(本書作者)
只有愛的力量才能使成人接近兒童和理解兒童。愛和謙虛將為我們揭開“童年的秘密”,并使我們理解蒙臺梭利博士工作的內在意義和真正含義。
——瑪格麗特•e•斯蒂芬森(美國國際蒙臺梭利協會教育委員會主席)
蒙臺梭利真正地熱愛兒童,洞察和提示了兒童的整個心靈。為了提示兒童正在形成的的心靈光輝,她發起了一場畢其終生的運動。
——馬里奧•m•蒙臺梭利(國際蒙臺梭利協會總干事)
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 內容簡介
《童年的秘密》是一位充滿愛心的偉大教育家對兒童發育與成長的*科學生動的刻畫。在本書中,蒙臺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示了成人對兒童心理發育和忽視和抑制,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描述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秘密的生動之作。《童年的秘密》是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記錄了她在學前兒童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闡述了幼兒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在“導論”中,蒙臺梭利指出:“兒童并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說,童年構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為兒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誠的努力將使我們能夠發現人類的秘密,正如科學的調查研究能使我們洞察眾多的自然秘密一樣。”
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 目錄
2.兒童的世紀
3. 成年人應受到控告
4. 新生命的本能
5. 新生兒的降生
6. 母性的天賦本能
7. 心靈的胚胎
8. 兒童心理的發展
9. 兒童的秩序感
10 . 兒童智力的發展
11. 兒童成長的障礙
12. 行 走
13. 手的活動
14. 節 奏
15. 人物角色的替換
16. 運 動
17. 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
18. 愛的智慧
19. 兒童的教育
20. 觀察與發現
21. 教育兒童的方法
22. 嬌生慣養的兒童
23. 教師的精神準備
24. 偏離正軌
25. 心理與身體健康
26. 成人與兒童的沖突
27. 工作的本能
28. 兩種不同的工作
29. 主導本能
30. 作為一個教師的兒童
31. 兒童應該享有的權利
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 節選
《童年的秘密》,是一位充滿愛心的偉大教育家對兒童發育與成長的*科學生動的刻畫。在本書中,蒙臺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示了成人對兒童心理發育和忽視和抑制,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描述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秘密的生動之作。《童年的秘密》是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記錄了她在學前兒童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闡述了幼兒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在“導論”中,蒙臺梭利指出:“兒童并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說,童年構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為兒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誠的努力將使我們能夠發現人類的秘密,正如科學的調查研究能使我們洞察眾多的自然秘密一樣。”
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 相關資料
第2章 兒童的世紀 兒童正是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存在而不僅是肉體上,才給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也正是兒童的精神,決定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并有可能把人類引向更高級的文明。 近年來,我們這一社會在兒童護理和兒童教育方面取得了十分驚人的進展。這些進展主要歸功于人們心靈不斷自我覺醒,而不僅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起步于19世紀90年代的兒童健康保健已經取得了很大發展。其次,在兒童個性研究方面,人們也得到了許多新的重要啟示。 當今,不論從事醫學、哲學還是社會學的任何一個分支的研究,如果不涉及兒童問題,其研究就很難有所進展。打個比方來說,兒童問題的研究對這些學科的啟發,要遠比胚胎學對生物學和進化研究的啟發更大。之所以關于兒童的研究如此重要,是因為他們能觸及人類的所有難題。 兒童正是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存在而不僅是肉體上的存在,才給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也正是兒童的精神,決定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并有可能把人類引向更高級的文明。瑞典作家艾倫?凱甚至預言,未來的世紀將是兒童的世紀。如果人們有耐心去查閱維克多?伊曼紐爾三世的第一次演講,也會發現類似的表述。那些演講發表于新世紀的開端,即1990年。當他展望即將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新世紀時,將它稱之為“兒童的世紀”。這些預言性的表述也許充分反映了19世紀90年代科學發展而引發的思考。此時此刻人們才意識到,兒童正遭受傳染病的侵襲,其死亡率比成人高出10倍之多,他們在學校里也忍受著苛刻的責罰。但是沒有人能夠預知,在兒童的世界中是否隱藏著某些至關重要的奧秘,它能揭開人類心靈的面紗。還有兒童的精神中是否蘊含著某種力量,一經發現就能有助于解決成人自身和社會中的某些難題。只有發現了這些奧秘與力量,才能奠定“兒童研究”這門新學科的基石,而它也將對全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兒童與心理分析心理分析開辟了一個迄今鮮為人知的研究領域,即探索潛意識的奧秘。盡管心理分析還很難解決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它能幫助我們了解兒童世界里不為人知的一面。也許我們可以說,心理分析完成了心理學以前無法做到的事,即通過意識來分析人們內心的秘密,這就如同人類最終到達了古人認為的天涯海角或是大力神海克力斯的石柱。如果說心理分析至今還無法控測潛意識的汪洋,那么就無法解釋,兒童的心理是如何使我們對人類的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眾所周知,心理分析最初只是醫學的一個分支,是治療精神病人的一種手段。毫無疑問,它成功地揭示了潛意識是如何支配人的行動。人們用心理分析深入到潛意識層面,以對心理反應進行研究,從而發現導致那些反應的重要而又隱秘的原因。透過這些原因就能觸及一個人思想中巨大的未知世界,正是這個未知世界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不過 心理分析還無法成功地探索這個世界。弗洛伊德由于他也與古希臘人一樣持有一種偏見,這使他只局限于病理學的研究而未涉及對正常人的分析。上個世紀,精神病學者查克特發現了潛意識。他發現,所有嚴重的精神病患者都把他們的潛意識暴露無遺,那情形就如火山爆發,沸騰的巖漿沖決地殼噴涌而出。這種潛意識與顯意識形成奇妙的對比,這在當時僅僅被看做是一種癥狀。弗洛伊德在此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他利用一種復雜的技術發現了通向潛意識的途徑。但遺憾的是,他所做的實驗都局限于精神失常的人。想一想,有多少正常人會隨隨便便接受一次痛苦的心理測試呢?對他們的刺激程度決不亞于對他們進行一次心靈手術。弗洛伊德只是在治療精神病人的過程中得出了他的心理學理論,因此,這些理論的產生主要源于他的個人經驗,并且是基于對精神失常的病例分析。弗洛伊德看到了潛意識的大海,卻未能探索它,而是將它描繪成了一個多風暴的海峽。這就是為什么弗洛伊德的理論還不夠充分,他治療精神病人的技術還無法讓人滿意,并且治愈效果也欠佳的原因。正是那些傳統的思想與經驗的累積使弗洛伊德某些理論的發展形成了障礙,另外對于各種各樣的潛意識只靠臨床經驗和理論推理顯然也是不夠的。在潛意識這個巨大的尚未被開發的領域,需要新的學科和理念來加以充實完善。它們也許有助于我們通過研究兒童對外界環境的反應來透視他們心靈的發展歷程,通過及早察覺兒童內心的痛苦掙扎來避免他們誤入歧途,從而有助于我們對人類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心理分析最驚人的發現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嬰兒時期。那些重新被潛意識喚醒的往事讓人們明白:兒童恰恰是那些難以名狀的痛苦的犧牲品。這一發現既令人興奮,也讓人困擾,因為它與人們普遍的看法完全不同。童年時受到的心靈創傷所造成的影響慢性而持續,可人們卻從不認為它們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潛在原因。這類心靈傷害一般由喜歡發號施令的成年人對孩子自然成長中不斷施加的壓抑造成。它通常與最能影響孩子的人密切相關,尤其是孩子的母親。我們應該認真區分心理分析的兩個不同層次。其一為較淺的層次,它來自一個人的本能與外界環境的沖突。他必須去適應那種環境,而這又與他的意愿相違。類似這種矛盾沖突還是可以緩和的,因為他還能夠在顯意識中思考那些引起困擾的原因。然而還有一種更深層次的心理,需要人們不斷加以探索。在童年的記憶中,有一種沖突不同于一個人與他所處的環境間的沖突,它是一個孩子與其母親,甚至成年人之間的沖突。后一類型的沖突在心理分析中很少涉及,所以也很難得到解決。人們也很少著手去解決這類問題,它們至多僅僅被當作引起疾病的原因。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不論治療身體還是心理上的疾病,都應考慮患者童年發生的事。那些發生于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愈的。也就是說,成年人的生活模式實際上很早就被確定下來了。盡管身體上的疾病已引出醫學上一些具體分支學科的發展,例如,胎教和嬰兒保健,并且使社會更加關注兒童的身體健康。然而,人類精神方面的疾病卻沒有引發類似的進展。雖然人們現在已經認識到,許多成年人嚴重的心理障礙和他們適應生活環境的困難都起因于童年的遭遇,但是人們卻沒有嘗試去緩解兒童的心理沖突。沒有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因,有部分源于心理分析需要借助技術手段去探索潛意識。這些技術只適用于成年人,卻無法用在孩子們身上。人們無法讓一個兒童去回憶他童年發生的一切,因為他依然是個孩子。因此,與兒童打交道時,更需要的是觀察,而不是打探。要注意的是,這種觀察必須從心理的角度來進行,以此來發現兒童與成人和社會之間的沖突。顯然,這種方法不需要心理分析的理論和技術,只需要采用“觀察”這一新的視角來對待兒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這種觀察方法無需對心理疾病進行艱難的分析,只需把握好兒童心靈中的現實生活是個什么模樣,這包括他從出生時起的整個人生。然而,人們至今也沒有譜寫人類心靈發展的歷程,沒有描述過兒童在成長中遇到的障礙,還有與監護他卻不理解他的成年人之間的沖突,也沒有描繪過兒童那難以名狀的痛苦、稚嫩心靈中的迷惑、毫無道理的失敗和他們潛意識中的自卑。心理分析給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提供的幫助很小。而兒童心理研究卻恰恰有助于心理分析的發展,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是普通的正常人,其目的在于預防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的心理沖突,而心理分析所關心的也正好是精神病的防治。就這樣,一個能夠科學探索兒童世界的新領域誕生了。它與精神分析既類似又有所不同。它的研究對象是正常人而不是精神失常者,而且它將致力于透視兒童的精神生活。它的目標是使人們更多地了解兒童,并敦促人們改變對待兒童的錯誤態度,讓他們意識到這些錯誤正是自己潛意識所造成的。第3章 成年人應受到控告 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的誤解越積越多。 弗洛伊德用“壓抑”這個詞來形容成年人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礙,這一詞的字義已經清楚表明了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成年人”這個名詞本身是很抽象的。事實上,由于兒童與社會是隔離的,當他受到成年人的影響時,他就變成了一個特殊的成年人,他的行為、舉止就會與其最親近的人相像。這些能影響他的人,通常是他的媽媽、爸爸或老師。然而,社會卻賦予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讓他們有權決定兒童的教育與發展。只是到現在,當人類的思想達到了一定的深度之后,我們才轉而發現,那些過去被認為是整個人類的守護者和施舍者的成年人應該受到控告。既然幾乎所有成年人都扮演著母親、父親或兒童監護人的角色,那就意味著他們全部都應受到控告。對兒童負有不可推脫責任的整個社會,也應接受審判。這一驚世的控告,其實可以給我們警醒,它就如同上帝的最后審判一樣神秘而令人敬畏:“你們究竟是怎樣對待我托付給你們的孩子的?”成年人對此的第一反應是抗議,并會為之進行自我辯護:“我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我們熱愛我們的兒女,我們為了他們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他們雖然在表面上在為自己辯護,其實內心里也充滿了矛盾。他們口頭上的辯護由來已久,也為我們所熟知,我們對此毫無興趣。我們感興趣的是這種控告本身,而不是誰受到了控告。被告們雖然在照料和教育孩子上殫精竭慮,但還是發覺自己恍若置身困難重重的迷宮,無力自拔,仿佛自己一直徘徊在一個根本沒有出口的密林中。其實他并不知道,他之所以會迷路,都是由他自己造成的。所有代表兒童利益的人都應該對成年人提出控告,他們應該堅持不懈地這樣做。我想,這一控告會立即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因為它公開譴責的并不是那些見不得人的錯誤,并不是那種讓人覺得自己丟人、沒用的錯誤,而是要指責一種在無意識下犯下的錯誤。這種指責能使人們加深對自己的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實際上,人類每一個真正的進步不都是因為發現和利用了未知的東西!為此,人們對自己所犯錯誤的態度總是如此矛盾,即對有意識犯下的錯誤感到痛心,而對無意識犯下的錯誤卻不置可否。其實,在無意犯的錯誤中隱藏著巨大的機會,即一旦人們認識并克服它,就能使自己超越某個已知的、或夢想達到的目標,并使我們最終得到進一步提高。這就是為什么中世紀的騎士會對自己作如此真誠反省的原因。當他因個人榮譽受到哪怕最微小的侵犯而準備戰斗時,會先跪在祭臺前謙卑地承認:“我首先宣布,我有罪,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圣經》中就講述了大量這類驚人的、自相矛盾的例子。想一想,在尼尼微,人們為什么會聚集在約拿的身邊?為什么所有的人——從國王到平民——都渴望加入以約拿為核心的那群人中?又比如,洗禮教徒約翰是如何將人群召集到約旦河畔的?他究竟用了什么具有魔力的咒語將如此眾多的人聚集于那里?人們蜂擁而去聽別人對自己的控告,而后他們又聚在一起贊成控告者對他們的指責,承認他們自己做錯了。這確實是個奇怪的現象。正是這些尖銳、持續的控告,把他們的意識從潛意識中喚醒。所有心靈上的進步都是經由把不自覺變為自覺,并進而征服自覺、征服自己的思想而取得的。正是沿著這條路,人類的文明才不斷前進。如今,要想不再像從前那樣錯誤地對待兒童,把他們從內心的沖突與危險的思想中解救出來,首先必須進行一次徹底的變革。在此基礎上,一切也將隨之而變。這種變革必須在成年人中進行。的確,盡管成年人宣稱,為了孩子他們正在傾盡一切所能,并進一步聲明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來成全對孩子的愛,他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對此,他們必須從現有的知識以外去尋求答案。盡管關于兒童依然存在大量未知的東西,他們的心靈中也有大量我們不甚了解之處,但我們必須去認識這些。我們必須懷著一種激情和犧牲精神去開發這片未知的領域,就像懷揣著夢想去海外尋求金山一樣。這是那些想尋求兒童深處未知因素的成年人必須做的事情。所有人都應該參與此事,不論其國籍、種族或社會地位如何,因為這是人類精神文明進步必不可少的要素。成年人至今也無法理解兒童和青少年,因此他們之間仍然因為無法溝通而不斷產生沖突。問題的解決并不在于成年人應該去掌握更多知識或者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而是他們必須找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出發點,必須認識到他們因為無意識所犯下的過錯。這些錯誤有礙于他們真正理解兒童。如果成年人不做好糾正錯誤的準備,沒有采取與這種準備相應的態度,他就不可能進一步了解兒童。反省自身,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困難。就如同一提起藥物,人們就會聯想到它能用來治病,也如同一個指關節脫臼的人必然渴望它能復位一樣。同樣,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犯了錯時,他就會感到有種無形的力量迫使他去改正,因為一旦他清楚了錯誤的原委后,就再也無法忍受從前那種不知名的、無助的痛苦了。當生活步入正軌后,一切又將順利進行。只要我們認識到我們的確在過多關注自己的同時忽視了兒童,只要我們相信自己實際也能夠做到那些自以為力所不及的事情,那我們就會渴望去了解兒童的心靈,并會發現他們的心靈與成人的心靈之間存在著截然不同之處。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的誤解越積越多。正是由于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成年人把兒童看做是心靈里空無一物、有待于他們去盡力填塞的某種東西而已。由于把兒童看做是脆弱的和沒有自理能力的某種東西,為此成人就覺得必須替他們做所有的事。由于把兒童看做是缺乏精神指導的某種東西,因而覺得需要他們不斷地給予指導。總之,我們也許可以說,成年人把自己看做是兒童的造物主,他們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判斷兒童行為的正確與否。他們把自己當作標尺來衡量兒童的善與惡,他們認為自己是完美無缺的,兒童必須以他們為樣板來塑造。兒童的任何舉動一旦偏離了成年人的方式,就會被認為是邪惡的,必須馬上予以糾正。
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 作者簡介
瑪麗亞·蒙臺梭利 (1870~1952)意大利著名醫生、教育家、哲學家與慈善家,以其革命性的教育哲學與兒童教育方法聞名于世。如今蒙氏教育法風靡全球,僅美國就在5000多所公立和私立學校推行其教育理念和方法。全球許多國家都設有蒙臺梭利協會。
蒙臺梭利于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納省的希亞拉瓦萊鎮,6歲開始在當地接受初等教育,12歲時全家搬遷至羅馬,以讓她接受更好的教育。1890年,她進入羅馬大學醫學院,是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畢業后成為羅馬大學附屬精神病診所的助理醫生,并在婦女和兒童醫院工作。1897年,她開始系統學習教育學課程,并轉向兒童教育研究。1907年1月,她創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系統進行教育實驗,后相繼開設其他“兒童之家”,在意大利產生了很大反響。
1913年,蒙臺梭利訪問美國,受到熱烈歡迎,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出席儀式并致詞,并被她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教育家”。自此,蒙臺梭利教育法在美國及歐洲、亞洲盛傳開來。僅美國就有5000多所公立和私立學校采用蒙氏教育法。1929年8月,國際蒙臺梭利協會成立,蒙臺梭利親自擔任主席。
蒙臺梭利不斷發表演講,并整理其教育思想與方法,出版成冊,讓更多教師與父母受益,這些經典之作包括:《童年的秘密》、《發現孩子》、《有吸收力的心靈》、《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兒童的自發成長》。這些書被譯成近40種文字在全球出版,成為經久不衰的教育經典。
1952年5月6日,蒙臺梭利于荷蘭諾德威去世,終年82歲。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