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心理學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1459824
- 條形碼:9787801459824 ; 978-7-80145-982-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心理學的故事 本書特色
《心理學的故事》:故事娓娓道來,艱深的心理學變得輕松親切,在生動的閱讀空間里,閃動著思想和科學的魅力。
心理學的故事 目錄
心理學的故事 節選
《心理學的故事》以生動有趣的故事講述心理學知識。七十多個精彩的故事可以從任何一個讀起,簡明系統地介紹心理學的重要理論、重要人物、重要流派、重要成就和發展歷史。此外,還增設“心理學家小傳”、“心理學小辭典”、“心理學家著作”等輔助欄目,以增強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科學簡明的編寫體例、流暢的敘述文字、豐富精美的插圖和極具藝術美感的版式設計相結合,使《心理學的故事》集知識性、藝術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是讀者了解和學習心理學的理想讀本。《心理學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講述心理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流派和重要成就。200余幅精美圖片,包括人物照片、著作書影、實驗圖、解析表格、模型圖等,與文字密切配合,立體地展現心理學。從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代表人物和心理學發展歷史等多角度,全面地介紹心理學的豐富知識。簡約大方的版式、圖文契合的編排方式,營造輕松愜意的閱讀環境,多種藝術手法及視覺要素的有機融合,彰顯全新的藝術理念。通過編寫體例、圖片和藝術設計等的完美結合,帶領讀者輕松步入心理學的科學殿堂,是了解和學習心理學的理想讀本。
心理學的故事 相關資料
插圖:從出生到18~24個月,是智慧的萌芽時期。由動作活動開始,到協調感覺、知覺和動作間的活動。最初嬰兒只能有一些感覺,不能將這些感覺和外部事物聯系起來形成形象,如伸手抓玩具。以后通過吸吮、移動、搖動、敲擊和扔東西等活動漸漸地獲得新知識和經驗,開始存儲一些心理形象。到一歲末期嬰兒能覺察到:藏在帽子底下的小玩具,雖然看不見了,但它還是存在著。前操作階段。18~24個月到6、7歲,出現能說出電報式的雙詞句,具有表象思維能力,但缺乏可逆性。例如,將5顆紐扣串在一起,和把它們散開放,5歲的兒童認為,散開的紐扣比成串的紐扣多。將同樣多的水,倒進寬大的玻璃瓶,和倒進細長的玻璃瓶內,他們會說,容量大的瓶中水更多。具體操作階段。7~12歲,出現邏輯思維和零散的可逆運算。但一般兒童,只能對具體事物和形象進行運算。例如,對同樣多的水倒進大小不同的容器內,他們說兩個容器內的水是同樣多的。主要原因在于,這時候的兒童已經學會算術。皮亞杰說這是有了“守恒”概念。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能在頭腦中將形式和內容分開,思維能超出感知的具體事物或形象,進行抽象的思維和命題運算。關于發生認識論。這也是皮亞杰的獨創,其特點是將兒童心理和人類的科學認識史聯系起來研究。認為人的認識來源于動作,動作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維的基礎;認識是連續不斷構成系統的心理機制,它翻譯和調節著人的認識活動。
心理學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漢松,1956年畢業干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長期從事心理學史教學研究工作。有專著《西方心理學史》(1988);與人合著《西方現代心理學史》(1982);與人合譯[美]舒爾茨著《現代心理學史》(1982);[蘇聯]彼得羅夫斯基《年齡特征與教育》。其他著作有:《關于個別學生心理鑒定的計劃、記錄和鑒定書》(1954),《商業人員心理素質形成與培訓》(1989)及心理學史論文10余篇先后發表于專業雜志上。曾任《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1992)心理學卷編委,《世界百科著作辭典》、《心理學名著導引》分類主編(1993),《心理學大辭典》、《外國心理學史》副主編(2003)。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