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石窟寺樂舞藝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3031681
- 條形碼:9787103031681 ; 978-7-103-03168-1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石窟寺樂舞藝術 本書特色
★210mm×297mm,精裝,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石窟樂舞圖像是佛教文化的產物,在佛經里常用以營造佛教世界美好、歡樂、祥和的氛圍,寓意佛國天界的歡樂和對佛的禮贊與奉獻。這些藝術圖像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蘊藏著歷史、宗教、政治、文化、民俗,以及藝術發展變遷的深刻記憶,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全書以新疆地區、中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藏地區排序組織,共選收40余處石窟的樂舞圖像800余幅,內容包括天宮樂伎、飛天樂伎、化生樂伎、護法神樂伎、經變化樂伎、出行圖和慶典圖中的樂舞場面,以及世俗樂舞伎人和表演場景、演奏的樂器和不鼓自鳴的樂器等等。
石窟寺是佛教藝術的綜合載體,它包括建筑、雕塑、壁畫等造型藝術。音樂舞蹈是佛教藝術的重要內容和形式,而音樂藝術又是佛教教義宣示、感化度眾、行事儀軌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音樂自然也濫觴于印度。但是,佛教傳人中國后,逐漸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國的佛教。
中國佛教音樂同樣也是中國傳統音樂和印度傳統音樂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石窟寺以鮮明的藝術形象反映出這兩大音樂傳統的結合,故可以說中國石窟寺音樂圖像又是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形象展現。
中國石窟寺樂舞藝術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中國石窟寺音樂圖像概論,中國石窟寺舞蹈圖像概述,中國石窟寺樂舞藝術圖像遺存概況,新疆地區、中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藏地區圖版。
中國石窟寺樂舞藝術 目錄
中國石窟寺樂舞藝術 節選
中國石窟寺樂舞藝術 作者簡介
鄭汝中,北京人,1932年出生。1956年起先后任安徽藝術學院、合肥師范學院、安徽師范大學藝術系教師;1986年至今,在敦煌研究院任研究員,從事古代音樂的樂器、曲譜等研究工作。與敦煌研究院莊壯先生共同主持仿制敦煌壁畫樂器研究課題,制成仿古樂器35種、60余件,并通過專家鑒定和用于演奏。 主要著作有《敦煌石窟全集音樂畫卷》、《敦煌石窟全集飛天畫卷》;論文有《敦煌壁畫樂器研究》、《敦煌壁畫樂伎》等。
霍旭初,1934年生,天津市人,漢族。新疆龜茲研究院研究員、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新疆龜茲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西域佛教文化研究。著有《龜茲藝術研究》《考證與辯析——西域佛教文化論稿》《滴泉集》,編著《絲綢之路——新疆佛教藝術》,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新疆卷》。
王克芬,女,1927年4月生于重慶云陽,F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1944年參加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抗敵演劇六隊”。1947年在上海中國樂舞學院師承舞蹈家戴愛蓮習舞。1956年調人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在歐陽予倩、陰法魯、楊蔭瀏等著名專家指導下研究中國舞蹈史。1992年被評為國家有特殊貢獻的專家。2000年獲美國中西部中國科技與文化交流協會授予“杰出藝術家貢獻獎”。2009年獲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舞蹈藝術卓越貢獻舞蹈家”稱號。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舞蹈史話》《中國舞蹈發展史》《中華舞蹈圖史》《敦煌石窟全集·舞蹈卷》主編,《中國舞蹈詞典》主編,《中國藝術百科辭典·舞蹈分卷》主編,擔任《辭!、《佛教文化百科》、《藝海》等大型辭書的編委及撰稿人;《大辭!肺璧阜挚浦骶。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