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大愛精神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88068
- 條形碼:9787010088068 ; 978-7-01-00880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愛精神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已著有《大愛精神與大學文化建設》一書。該書可以說是我國理論界系統研究“大愛精神”的*早專著之一,并己經涉及對和諧文化的研究。現在與讀者見面的《大愛精神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一書是作者深入研究和諧文化的又一本專著。作者在書中把對大愛精神的研究同對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應該說是一種大膽的、很有創意的理論研究,充分體現了作者敢于探索的理論勇氣。
大愛精神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 內容簡介
從此書的邏輯結構上看,作者的安排可以說是獨具匠心的。書的前4章和后6章實際上是上篇和下篇兩個部分。全書不僅凸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這個中心命題,而且賦予它豐富而生動的實踐內容。作者在堅持嚴謹的基礎上敢于提出新的概念,而且善于進行新的理論闡述。這是難能可貴的。正因為如此,使人讀起來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本書前4章從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關系入手,合乎邏輯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概念;又從分析社會主義大愛精神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關系入手,確立起了“社會主義大愛和諧文化”的概念,并使之成為貫穿于后6章的核心概念。其中的第二章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愛人精神”及和諧精神的研究和梳理,不僅彰顯了中華民族和諧文化精神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也為“社會主義大愛和諧文化建設”的理論闡述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這是令人稱道的。即便是理論界已經研究較多的和諧理論,本書在論述這個理論時也有新意,比如,提出并闡述了“辯證的和諧觀”,探討“社會和諧”與“和諧社會”的聯系與區別,分析“和諧精神”的不同性質和不同作用,研究和諧文化的層次性等等。應該說這些都是本書的亮點。本書的后6章,作者在“大愛和諧文化”次級概念的層次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以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為導向,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所作的較為深入的研究,是很有科研含量的。因為這涉及到拓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廣度的研究,值得一讀。
大愛精神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 目錄
**節 大愛精神的哲學解讀
一、大愛精神的一般本質
二、大愛精神的辯證發展性質
三、大愛精神辯證發展的源泉、動力和規律
第二節 社會主義大愛及大愛精神的內涵與特征
一、社會主義”大愛”的一般涵義和特征
二、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主要特征
第三節 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理論根本與現實依據
一、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理論根本
二、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現實依據
第二章 中華民族大愛精神傳統
**節 中華民族“愛人”精神的萌發與孕育
一、中華民族“愛人“精神的萌發
二、中華民族“愛人”精神的孕育
三、中華民族人道理論的奠基
第二節 中華傳統執政文化中的“重民”精神
一、天命沖學時期執政文化中的”以德配天”思想
二、中華傳統執政“重民”精神的古代踐行
三、中華傳統執政“重民”精神的近代提升
第三節 中國傳統民間風尚的慈善愛人精神
一、先公后私、舍己為人的道義精神
二、“愛人”精神與樂善好施
三、“愛人”精神與助人為樂
第四節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傳統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愛人”精神的集中表達
二、愛國主義精神與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關系
第三章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
**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及特征
一、社會和諧與和諧社會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特征
第二節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一、和諧文化的一般內涵
二、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基本內涵
三、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一、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歷史淵源
二、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的“和諧”思想資源
三、馬克思主義和諧文化思想的中國化及其發展
第四章 社會主義大愛和諧文化
**節 社會主義大愛和諧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一、社會主義大愛和諧文化的內涵
二、社會主義大愛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社會主義大愛和諧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一、大愛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
二、建設大愛和諧文化是建設和諧文化的必由路徑
三、建設大愛和諧文化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內在要求
第三節 建設社會主義大愛和諧文化
一、社會主義大愛和諧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二、社會主義大愛和諧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
三、社會主義大愛和諧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第五章 大愛和諧執政文化建設
**節 大愛和諧精神與執政文化
一、執政文化的涵義及特征
二、和諧執政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三、大愛和諧執政文化的涵義及意義
第二節 大愛和諧執政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大愛和諧執政文化建設的成就
二、大愛和諧執政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大愛和諧執政文化建設的目標、原則和途徑
一、大愛和諧執政文化建設的目標
二、大愛和諧執政文化建設的原則
三、大愛和諧執政文化建設的途徑
第六章 大愛和諧職業文化建設
**節 大愛和諧職業文化的涵義與特征
一、大愛和諧職業文化的涵義
二、大愛和諧職業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大愛和諧職業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大愛和諧職業文化建設的成就
二、大愛和諧職業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大愛和諧職業文化建設的目標、原則和途徑
一、大愛和諧職業文化建設的目標
二、大愛和諧職業文化建設的原則
三、大愛和諧職業文化建設的途徑
第七章 大愛和諧婚姻家庭文化建設
**節 大愛和諧婚姻家庭文化的涵義與特征
一、大愛和諧婚姻家庭文化的涵義
二、大愛和諧婚姻家庭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大愛和諧婚姻家庭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大愛和諧婚姻家庭文化建設的成就
二、大愛和諧婚姻家庭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大愛和諧婚姻家庭文化建設的目標、原則和途徑
一、大愛和諧婚姻家庭文化建設的目標
二、大愛和諧婚姻家庭文化建設的原則
三、大愛和諧婚姻家庭文化建設的途徑
第八章 大愛和諧慈善文化建設
**節 大愛和諧慈善文化的涵義與特征
一、慈善文化的涵義與特征
二、大愛和諧慈善文化的涵義
三、大愛和諧慈善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我國慈善文化的歷史發展與現狀
一、我國慈善文化的歷史發展
二、我國慈善事業發展與慈善文化建設的現狀
第三節 大愛和諧慈善文化建設的目標、原則和途徑
一、大愛和諧慈善文化建設的目標
二、大愛和諧慈善文化建設的原則
三、大愛和諧慈善文化建設的途徑
第九章 大愛和諧農村文化建設
**節 大愛和諧農村文化的涵義與特征
一、大愛和諧農村文化的涵義
二、大愛和諧農村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大愛和諧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大愛和諧農村文化建設的成就
二、大愛和諧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大愛和諧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原則和途徑
一、建設大愛和諧農村文化的目標
二、建設大愛和諧農村文化的原則
三、建設大愛和諧農村文化的途徑
第十章 大愛和諧城市文化建設
**節 大愛和諧城市文化的涵義和特征
一、大愛和諧城市文化的涵義
二、大愛和諧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大愛和諧城市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大愛和諧城市文化建設的主要成就
二、大愛和諧城市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大愛和諧城市文化建設的目標、原則和途徑
一、大愛和諧城市文化建設的目標
二、大愛和諧城市文化建設的原則
三、大愛和諧城市文化建設的途徑
后記
大愛精神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 節選
《大愛精神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作者已著有《大愛精神與大學文化建設》一書。該書可以說是我國理論界系統研究"大愛精神"的*早專著之一,并已經涉及對和諧文化的研究。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的重大命題。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又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重大戰略部署,他明確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并特別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新”等是當前和今后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幾年來,我國理論界的同行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
大愛精神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 相關資料
而構成人類愛文化的發展史——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書把中國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看作是中華民族傳統愛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中國社會主義大愛精神和大愛文化本身的發展也有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再從人類社會的空間維度看大愛精神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從空間意義上講大愛精神的普遍性,就是貫徹“無處不有”的原則,即在人類社會生活的環境中,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大愛的需要和屬性、大愛的意識和愛的文化(當然也有完全泯滅人性的亡命徒式的例外),因為大愛是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本質需要,任何人的生命都無一例外地需要自己或他人的關照與呵護。從空間意義上講大愛精神的特殊性,就是遵循“群體差異性”原則,即不同的社會群體(階級、階層、組織)在不同類型的社會條件下有著愛的差異性,在同一種類型的社會條件下也有著愛的差異性;即使同一社會群體,在不同類型的社會條件下也有愛的差異性。這種不同社會群體各具特點的愛的意識和文化,是緣于他們各具特點的生存方式、生存環境特別是利益的實現方式。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大愛精神而言,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表現為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全社會性(全民性)和不同社會群體(階級、階層、組織)大愛精神的差異性的關系。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全社會性是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共性,不同社會群體的大愛精神是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個性,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共性和個性相互依賴、相互包含、相互貫通、相互轉化——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書在第四章將著重論述社會主義大愛精神引領和諧文化建設的一般性論題;在后六章,將按照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方法論原則,從執政群體、農民群體、市民群體、職業群體、婚姻家庭群體、慈善群體等各自不同的生產、生存方式,生活環境以及利益實現方式的具體情況出發,結合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一般原則和各自的群體文化傳統,分別就我國的執政大愛精神、職業大愛精神、婚姻家庭大愛精神、慈善大愛精神、農村大愛精神以及城市大愛精神引領和諧文化建設的各具個性的論題加以論述。在認識大愛精神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理論方面,有一個特殊敏感的理論問題,那就是爭論已久的關于愛的全人類性和階級性的關系問題。在有階級對立和斗爭的社會里,關于愛的全人類性和階級性的關系問題或者有沒有全人類愛的問題,既存在于時間視角中,也存在于空間視角中。在這個問題上,本書既然確認愛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原則,也就確認在階級社會有全
大愛精神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 作者簡介
王少安,1954年9月生于湖北鄖西,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畢業。現仟河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教授,中共十七大代表。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獲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近幾年來,從事大學文化和高等教育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河南省社科規劃課題十余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6篇,出版專著和規劃教材6部,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
周玉清,1951年8月生于河南確山,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畢業。現任河南理工大學嶼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教授,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高校研究生教學理事會理事。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主持完成教育部、河南省社科規劃課題十余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8篇,出版專著和規劃教材7部,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科研獎勵多項和河南省優秀教師稱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