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25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33109
- 條形碼:9787108033109 ; 978-7-108-0331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25 本書特色
1971年,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主導“斯坦福監獄實驗”;該實驗有如一發震撼彈,引爆全球心理學界重新審視以往對人性的天真看法。三十年后,津巴多教授以《路西法效應》首度親自撰述、并呼應從“斯坦福監獄實驗”到“伊拉克監獄虐囚案”三十多年來觀察到的社會現象,深度剖析復雜的人性,全盤且深入解釋“情境力量”影響個人行為的概念。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25 內容簡介
全球*具傳奇的真人實境實驗,了解人性*需要看的經典著作。
1971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監獄實驗”,引發了全球心理學界重新審視以往對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實驗中,通過專門測試挑選了征募來的受試者,即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大學生,這些人被隨機分為獄卒和犯人兩組,接著被置身于模擬的監獄環境。實驗一開始,受試者便強烈感受到角色規范的影響,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況演變得過度逼真,原本單純的大學生已經變成殘暴不仁的獄卒和心理崩潰的犯人,一套制服一個身份,就輕易讓一個人性情大變,原定兩周的實驗不得不宣告終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書詳述其事,并結合從該實驗到伊拉克監獄虐囚案三十多年來的社會現象,深度剖析復雜的人性,透徹解釋“情境力量”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為什么優秀的美國女兵會對伊拉克戰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戲?為什么護士明知醫生處方超劑量,卻仍遵從指示開藥?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許,屬下卻惟命是從和變本加厲?在日常生活中種種社會角色劇本的規范與約束下,我們是否會像上帝*愛的天使路西法一樣,不知不覺地對他人做出難以置信之事,從而墮落成魔鬼撒旦。善惡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25 目錄
第2章 星期日:突襲逮捕行動
第3章 墮落儀式正式開始
第4章 星期一:犯人叛亂
第5章 雙重麻煩的星期二:訪客和鬧事者
第6章 星期三:逐漸失控
第7章 假釋的權力
第8章 星期四:對峙時刻
第9章 星期五:淡出黑暗
第10章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意涵ⅰ:性格轉換的煉金術
第11章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意涵ⅱ:倫理學及拓展研究
第12章 社會動力學調查ⅰ:權威、奉守與順從
第13章 社會動力學調查ⅱ:去個人化、去人性化以及姑息之惡
第14章 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事件
第15章 讓系統接受審判:領導層的共謀
第16章 抗拒情境影響力,贊頌英雄人物
致謝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25 節選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是全球*具傳奇的真人實境實驗,了解人性*需要看的經典著作。1971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監獄實驗”,引發了全球心理學界重新審視以往對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實驗中,通過專門測試挑選了征募來的受試者,即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大學生,這些人被隨機分為獄卒和犯人兩組,接著被置身于模擬的監獄環境。實驗一開始,受試者便強烈感受到角色規范的影響,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況演變得過度逼真,原本單純的大學生已經變成殘暴不仁的獄卒和心理崩潰的犯人,一套制服一個身份,就輕易讓一個人性情大變,原定兩周的實驗不得不宣告終止。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書詳述其事,并結合從該實驗到伊拉克監獄虐囚案三十多年來的社會現象,深度剖析復雜的人性,透徹解釋“情境力量”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為什么優秀的美國女兵會對伊拉克戰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戲?為什么護士明知醫生處方超劑量,卻仍遵從指示開藥?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許,屬下卻惟命是從和變本加厲?在日常生活中種種社會角色劇本的規范與約束下,我們是否會像上帝*愛的天使路西法一樣,不知不覺地對他人做出難以置信之事,從而墮落成魔鬼撒旦。善惡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25 相關資料
插圖:另一種理解:特質、情境、系統“特質論”之于“漸進論”,正對比于“特質的”之于“情境的”因素會如何影響行為。當面對一些不尋常的舉動、一些突發事件或一些反常無理的現象時,傳統取向是以某些導致行為的固有特質為了解來源,例如基因、個性、品格、自由意念等傾向,要是論及暴力行為,則研究其兇殘的人格特質,要是提及英雄壯舉,則搜尋個人利他奉獻的基因。為什么美國小石城城郊社區爆發高中生槍械掃射,造成幾十名學生和老師死傷?為什么一對英國學生會在購物中心綁架三歲孩童,最后還冷血殺害?為什么無數巴基斯坦和伊拉克青年男女會成為自殺攻擊炸彈客?為什么許多歐洲國家的人民,明明曉得極有可能被納粹逮捕,危及自身和家人生命安全,仍然選擇保護猶太人?為什么許多國家里的“吹哨人”冒著個人損失的風險挺身而出,揭露當局者的不公正和不道德的行為?對于以上問題,傳統的觀點(支持者大多擁有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的文化背景)會試圖以病理學及英雄主義來解釋。現今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學、人格與衡鑒心理學皆傾向特質論,而我們大多的體制也基于法律、醫學、宗教的立場,認為疾病、罪責、犯法應指向病者和罪者,因此,面對以上這些問題,將以“誰”的問題為出發點來了解這些事件:“誰”該負起責任?“誰”是罪魁禍首?“誰”應受譴責,而“誰”又應得贊揚?社會心理學家在試圖了解非常態的行為原因時,會盡量避免這類針對特質的論斷,社會心理學家以自提的問題開始,尋求是“什么”造成結果,在“什么”狀況下會造成特定的反應,“什么”事件會引發行為,“什么”情境下最接近當事者狀況。社會心理學家會問,何種程度的個體行動可以追溯外在因素,如情境變項和特定安排下的環境歷程。“特質取向”和“情境取向”就如同“健康醫療模式”和“公共衛生模式”。醫療模式嘗試在受影響的個人身上找尋病灶的來源,相對地,公共衛生模式的研究者認為,疾病的觸角衍生自環境創造出的致病狀態,生病常常只是環境病原體導致的最后結果。舉例來說,一個出現學習障礙的孩童,醫療模式會給予許多藥物上和行為上的處方來克服這項缺陷。但是從情境取向來看,由許多案例中可以了解,根本問題可能不只如此,尤其是低經濟水平這個外在因素。問題可能出自誤食家中墻壁剝落的油漆而造成鉛中毒,因此,結論就會是因為貧窮而使病情惡化。從情境取向這種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25 作者簡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畢業于耶魯大學,曾先后執教于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現為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榮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學與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與 Richard Gerrig合著)兩書總銷量已逾250萬本。津巴多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現任斯坦福大學恐怖主義跨領域政策、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他編創了美國公共電視臺的獲獎節目《探索心理學》(Discovering Psychology),并在片中擔任主持人。2004年,他應邀擔任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美軍虐囚案的專家證人。由于津巴多教授四十多年來在心理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杰出貢獻,美國心理學會特向他頒發了希爾加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學終身成就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