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yī)追兇:破譯犯罪現(xiàn)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y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鄉(xiāng)土秩序與民間法律-羌族習慣法探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035879
- 條形碼:9787562035879 ; 978-7-5620-358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xiāng)土秩序與民間法律-羌族習慣法探析 本書特色
《鄉(xiāng)土秩序與民間法律:羌族習慣法探析》:民間法文叢書
鄉(xiāng)土秩序與民間法律-羌族習慣法探析 內容簡介
作者于1994年深入羌族地區(qū)作實地考察,與當?shù)孛癖娡酝。盏脭?shù)以千萬字計的文獻、碑刻、協(xié)約、口碑資料,在此基礎上撰成此著。行文之中,先探尋羌族習慣法的歷史淵源,然后從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維度,對習慣法的具體內容進行了考察。以命盜、婚姻、生活勞作為視角,透視習慣法的實體性內容;以人與法、神與法為視角,透視習慣法的程序性內容;以民約為視角,透視習慣法的特殊形態(tài),進而展示其鮮為人知而又異彩紛呈的細枝末節(jié),為世人了解羌族法文化的傳承演變,提供了生動而感性的描繪。以此為原點,對羌族習慣法的文化個性及其儒家化傾向、對習慣法與國家法的關系等理論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借助現(xiàn)存碑文和傳世律典,對清末羌區(qū)法律實踐狀況進行微觀考證。在如上敘事、分析、論證之余,作者以為,諸如羌族地區(qū)一類的鄉(xiāng)土社會,其秩序構建決非僅源于國家法一途,民間習慣法亦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民族地區(qū)之立法與司法,應對此給予充分考量。
鄉(xiāng)土秩序與民間法律-羌族習慣法探析 目錄
前言
**章 概念、工具和方法
**節(jié) 習慣法界說
第二節(jié) 工具和方法
第二章 羌族習慣法探源
**節(jié) 歷史與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習慣法溯源
第三章 命盜·婚姻·生活勞作習慣與習慣法——透視習慣法的實體內容
**節(jié) 命盜
第二節(jié) 婚姻
第三節(jié) 生活勞作習慣與習慣法
第四章 人·神·法——透視習慣法的程序內容
**節(jié) 人與法
第二節(jié) 神與法
第三節(jié) 程序性習慣法的演變
第五章 羌族民約與習慣法
**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羌族民約的特點
第三節(jié) 羌族民約的產生途徑
第四節(jié) 羌族民約的作用分析
第六章 羌族習慣法的文化個性及其儒家化
**節(jié) 羌族習慣法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jié) 羌族習慣法的文化個性
第三節(jié) 羌族習慣法文化的儒家化
第七章 羌族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
**節(jié) 采衛(wèi)時代(即先秦時期)
第二節(jié) 郡縣時代(即漢魏六朝時期)
第三節(jié) 羈縻時代(即唐宋時期)
第四節(jié) 土司時代(即元明清時期)
第五節(jié) 改土歸流時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
第八章 清末羌區(qū)法律實踐專考
**節(jié) 民間秩序與法律多元
第二節(jié) 法律運行與文化互動
第三節(jié) 剖開中國法律傳統(tǒng)的歷史切面
第九章 鄉(xiāng)土秩序與民間法律
**節(jié) 習慣法構成羌族的民間法文化傳統(tǒng)
第二節(jié) 習慣法與現(xiàn)代法制的融合與沖突
第三節(jié) “法治”在民間的困惑
第四節(jié) 現(xiàn)代社會中鄉(xiāng)土秩序的構建
附錄
一、蒲溪神山行(一次調查紀行)
二、《理縣蒲溪鄉(xiāng)鄉(xiāng)規(guī)民約》
三、《汶川縣龍溪鄉(xiāng)垮坡村村規(guī)民約》
四、《汶川縣龍溪鄉(xiāng)俄布村村規(guī)民約》
后記
鄉(xiāng)土秩序與民間法律-羌族習慣法探析 節(jié)選
《鄉(xiāng)土秩序與民間法律:羌族習慣法探析》內容簡介:作者于1994年深入羌族地區(qū)作實地考察,與當?shù)孛癖娡酝。盏脭?shù)以千萬字計的文獻、碑刻、協(xié)約、口碑資料,在此基礎上撰成此著。行文之中,先探尋羌族習慣法的歷史淵源,然后從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維度,對習慣法的具體內容進行了考察。以命盜、婚姻、生活勞作為視角,透視習慣法的實體性內容;以人與法、神與法為視角,透視習慣法的程序性內容;以民約為視角,透視習慣法的特殊形態(tài),進而展示其鮮為人知而又異彩紛呈的細枝末節(jié),為世人了解羌族法文化的傳承演變,提供了生動而感性的描繪。以此為原點,對羌族習慣法的文化個性及其儒家化傾向、對習慣法與國家法的關系等理論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借助現(xiàn)存碑文和傳世律典,對清末羌區(qū)法律實踐狀況進行微觀考證。在如上敘事、分析、論證之余,作者以為,諸如羌族地區(qū)一類的鄉(xiāng)土社會,其秩序構建決非僅源于國家法一途,民間習慣法亦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民族地區(qū)之立法與司法,應對此給予充分考量。
鄉(xiāng)土秩序與民間法律-羌族習慣法探析 相關資料
(二)形成途徑習慣法的產生不單靠約定俗成,公眾授權的權力團體制定習慣法也是另一重要途徑。仔細觀之,約定俗成當為習慣法最初始的產生方式。任何民族在初民社會都十分古樸,社會組織非常簡單,他們以血緣氏族為單位共同對付自然界和外族這兩大敵人,以求取生存。可以想象,當某種危害氏族公共利益的行為第一次發(fā)生,他們或許會束手無策,但出于氏族利益之需,又必須想出一個哪怕是十分拙劣的辦法來加以處理;再次出現(xiàn)類似行為,他們或許援引第一次的做法,或者另謀他途;再三出現(xiàn)這種行為,人們或者又會尋找出第三種處理辦法
鄉(xiāng)土秩序與民間法律-羌族習慣法探析 作者簡介
龍大軒,男,漢族,1965年3月生,重慶市梁平縣人。歷史學碩士,法學博士,現(xiàn)為西南政法大學法律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民族法文化和法律史學研究。中國民主同盟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委副主委,沙坪壩區(qū)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法制日報》“法象萬千”專欄撰稿人。在《歷史研究》、《法學研究》、《政法論壇》、《現(xiàn)代法學》、《思想戰(zhàn)線》等刊物公開發(fā)表論文六十余篇。出版學術專著七部,多次獲省部級學術獎勵,其中合作專著《羌族習慣法>(副主編)獲重慶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重慶市首屆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獎;個人專著《道與中國法律傳統(tǒng)》獲重慶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