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甘肅保安族史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146612
- 條形碼:9787807146612 ; 978-7-80714-661-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甘肅保安族史話 本書特色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作“家和萬事興”,這是一種民間智慧,一種寶貴的經驗。昆仲比肩,力可支傾扶危;兄弟鬩墻,則微隙釀成災禍。和諧形成合力,團結就是生產力。 為使人們系統地了解甘肅現存的各個少數民族的曲折來路與現狀,習俗與文化,人物與秉性,增加各民族人民之間的彼此知解。作者策劃了本書,對甘肅省中保安族的歷史作了介紹。
甘肅保安族史話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八部分,主要內容涵蓋追蹤探源;滄桑歲月;域內覽勝;人物春秋;民族文化;民情風俗;物華天寶;還看今朝。
甘肅保安族史話 目錄
甘肅保安族史話 節選
《甘肅保安族史話》主要內容:中國人有句老話,叫作“家和萬事興”,這是一種民間智慧,一種寶貴的經驗。昆仲比肩,力可支傾扶危;兄弟鬩墻,則微隙釀成災禍。和諧形成合力,團結就是生產力。 為使人們系統地了解甘肅現存的各個少數民族的曲折來路與現狀,習俗與文化,人物與秉性,增加各民族人民之間的彼此知解。作者策劃了《甘肅保安族史話》,對甘肅省中保安族的歷史作了介紹。
甘肅保安族史話 相關資料
清代保安族的大遷徙保安族的先民從遙遠的中亞隨蒙古軍隊來到青海同仁后,世世代代居住在隆務河畔,與當地的回、土、藏、漢、蒙古等民族長期交往,自然融合,不僅完成了保安族這個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逐步發展,也共同開發、創造了這一地區的燦爛文化和歷史文明。當時,保安人主要居住在保安城、撒爾塔大莊、尕撒爾,在年都乎、吳屯鐵匠城、郭麻日、黃乃亥瓊吾拉卡也有保安人居住。19世紀中葉,保安人揮淚告別了他們繁衍生息的故土、發祥地和美麗豐饒的家園——青海同仁,舉族邁上充滿凄風苦雨、顛沛流離的迢迢東遷之路。保安人遷徙的原因很復雜,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是保安族人民被迫遷徙的一個原因。這個時期。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在同仁地區空前發展。各教爭奪教民,爭奪地盤,導致不同信仰的教民間的摩擦,釀成大規模的沖突。這時同仁地區伊斯蘭教已具有相當的實力,引起了隆務寺系統宗教上層和部落頭人的嚴重關注:同仁地區藏傳佛教的勢力也不斷擴張,宗教沖突日益加劇。這種情況在《同仁縣志》社會編中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到清道光、咸豐年間,四寨子的伊斯蘭教已具有相當的實力,足以影響佛教的利益,引起了隆務寺系統宗教上層和各部落頭人的嚴重關注,雙方采取了相抗衡的措施,隆務寺寺主夏日倉和相佐下了一道命令,要求與藏族不同習俗的民族要入鄉隨俗,遵從藏族習慣,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要改信藏傳佛教。并在各村寨路口大修嘛呢房和嘛呢彩門。在此情況下,郭麻日、年都乎的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但并不堅定的群眾改信了藏傳佛教。尕撒爾、保安下莊和保安城的伊斯蘭教勢力較強,信念堅定,不接受改教隨俗的指令,引起了宗教矛盾。保安下莊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阻攔信仰佛教的群眾興建‘斯曼蓋爾’,破壞寺廟里的佛像,搗毀經塔,燒毀經卷等,引起了兩派信教群眾的直接沖突。循化廳未能妥善處理,于是信仰佛教的土人投靠臨近的麻巴部落,麻巴部落聯合熱貢其他部落,掀起了驅趕伊斯蘭教信徒的事件。”經濟矛盾是保安人被迫遷徙的另一個原因。因灌溉用水等問題,不同信仰的居民之間經常發生沖突,民族間糾紛、械斗和流血事件不斷發生。清政府的處理不善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清朝統治者對少數民族往往持歧視態度,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在當地矛盾發展惡化的過程中,清政府未能妥善處理,致使沖突不斷升級,乃至造成了保安族被迫整體遷徙的結果。清同治三年(1864年),又發生民族間尖銳的沖突和械斗。據《保安族簡史》記載,沖突發生后,藏民動兵,聲稱要殺盡保安人。其中有藏族部落“吳屯”的頭人,俗稱“吳屯王爺”,將此訊立即傳給下莊(撒爾塔大莊),要他們趕快逃走。保安人聞訊大驚。老人舍力布、力保山尕、夷拉西、尕拉孜、滿屯、黑達、尕榮等感到對方部落人多勢眾,對抗不了,決定遷徙。保安人準備遷徙之際,一天黑夜,麻巴、尕寨東藏族部落聯絡土族人的五坊頭等部落乘夜包圍了保安城。當時城內的保安人因城外發生民族械斗,夜晚不燃燈火,以避風險。而此時的一些部落上層人士卻互相串通。事先通知城內的非保安人徹夜點燈,于是城外的藏兵入城后,見無燈火者即破門而入。由于事出無備。保安人來不及組織自衛,部分人慘遭殺害或被俘,部分人從城北水洞倉皇出逃,跑到下莊(撒爾塔大莊)。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只好直奔關系比較友好的藏族浪加部落所居的東山。藏族浪加部落讓出一條路讓保安人通過,并一直護送他們翻過多曼爾山,到達尕楞口以東;同時集兵勸阻追擊保安人的藏族部落,以至于和追擊的人發生械斗,傷亡30余人!斗e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概況》記載說:藏族浪加部落洪布安古哇、阿克華里旦、阿克力率眾從保安城后的煙洞山下來,把保安人從城北水洞接應而出,一直護送他們翻過多曼爾山,到達尕楞口以東,從此流落至循化街子一帶。關于這次遷徙的具體時間,夏吾白瑪加著《藏族簡史:一個世紀中發生的若干歷史重大事件匯編明鏡》中記載:“最終導致由麻壩部落千戶班瑪南杰為首的部落武裝于九月十一日以向尖扎發兵打仗為借口,在麻壩‘班格灘’集合,并定下了明天凌晨各路人馬出兵時要突然掉轉方向攻打‘妥家’、‘鎖乎伽’”。馬世仁先生據此和一些口碑資料,認為是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四日。居住在隆務河西岸尕撒爾的保安人聽到保安城、撒爾塔大莊的保安人慘遭殺害、被迫外逃的消息,大為震驚,也感到勢孤力單,難以繼續居住和生活。于是就把土地和財產變賣或送給同村的土族群眾后,在其頭人馬亞拉、馬三高、馬六十率領下,由土族哈侖那卡部落護送到循化街子一帶。年都乎、吳屯鐵匠城、郭麻日的保安人也感到勢孤力單,怕遭到不測,遷居到今青海尖扎縣康楊鎮沙里木村等地。有少部分保安人寄住在當地與自己友善的藏族朋友處,當清光緒年間局勢平穩后,又回到同仁,大多在隆務街定居。還有一部分保安人沒有遷徙,而融入到當地的其他民族中。保安城、撒爾塔大莊、尕撒爾的保安人流落到循化后,飽受了失去家園的痛苦,居無定所,衣食無著,生活困苦潦倒。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得到了同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撒拉族人民的同情和幫助,將他們分別安置在“上四工”(工,撒拉人的行政區劃單位,相當于鄉,清雍正時出現十二工,后合為八工)的許多群眾家中。大致上保安城的保安人被安置在蘇只工,撒爾塔大莊的保安人被安置在街子工和查汗大寺工,尕撒爾的保安人被安置在查家工。雖然有了暫時的落腳之地,但畢竟是寄人籬下,況且是一個失去家園的民族的寄人籬下,這種無奈和尷尬是揪心的。由于受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蘇四十三領導的起事,咸豐十年(1860年)巴燕戎格(今化隆)馬文義反清起事,同治三年(1864年)后撒拉族、回族的連年反清起事的影響。清廷殘酷鎮壓起事群眾,并封鎖交通,嚴格限制這一地區群眾的行動自由,使社會情況異常復雜。加上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差,土地十分有限,缺水嚴重,糧食產量很低,經濟落后,撒拉族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活很困難。保安人的生活和處境可想而知。同治七年(1868年),循化發生大旱,保安人很難在這里繼續生存下去,只好再次東遷。經與鄰近積石關內甘肅大河家的回族頭人聯系后,沿黃河南岸穿過積石峽谷,進入關內大河家,由地方頭人將尕撒爾的保安人安置在大墩,把撒爾塔大莊大馬家的保安人安置在甘河灘,把保安城的保安人安置在梅坡,將撒爾塔大莊尕馬家的保安人安置到乩藏麻壩、舊城、甘藏溝。乩藏地區由于受當地的世襲土司及馬占鰲、馬海晏等領導的河州回族反清斗爭的影響,民族關系復雜,經濟也困難,所以安置到癿藏麻壩、舊城、甘藏溝的保安人沒有站住腳,一段時間后又輾轉遷到劉集高趙家、李家和柳溝尕集、斜套等村莊定居下來。至此,他們才結束了艱難的流動遷徙生活。保安人從清同治三年(1864年)離開青海同仁流落到循化,再遷徙到今甘肅積石山縣,大約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才完全定居下來,有了新的穩定的家園,結束了凄風苦雨的遷徙和漂泊生活。這個悲苦的歷程長達八年。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