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陶都文化探勝-宜興市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繼承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28627
- 條形碼:9787501028627 ; 978-7-5010-2862-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陶都文化探勝-宜興市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繼承研究 本書特色
《陶都文化探勝:宜興市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繼承研究》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陶都文化探勝-宜興市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繼承研究 目錄
陶都文化探勝-宜興市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繼承研究 節選
《陶都文化探勝:宜興市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繼承研究》內容簡介:歷史是城市的源流、年輪和記憶,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神韻和根本。翻開宜興的歷史長卷,步人宜興的文化長廊,人們可以領略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積淀、豐碩的文化成果和獨特的文化魅力。素有“中國陶都”、“梁祝故里”、“教授之鄉”、“書畫之鄉”美譽的宜興有著7000多年的文化史,2200多年的建縣史。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積淀厚重、兼收并蓄,豐富多彩。數千年的滄桑歲月,宜興濃郁的歷史文化既有山水造化的浸潤,更有古今賢人的滋養。這其中,既有范蠡制陶于臺山村,孫皓立國山碑于離墨山,杜牧筑水榭于東沈邊,蘇軾手植海棠于永定村,岳飛題壁于張公祠,乾隆尋父于崇恩寺;也有古代4位狀元、10位宰相、385名進士、920名舉人和眾多的將領;還有近、當代的23名兩院院士、8000多名教授以及諸如周培源、徐悲鴻、吳冠中等眾多的教育、文學和藝術大師,等等。名人的蹤跡、文化的交匯,貫通了宜興歷史文化的脈絡、續寫了宜興歷史文化的篇章,成為了宜興歷史文化遺產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陶都文化探勝-宜興市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繼承研究 相關資料
插圖:第一章 概述宜興地處我國北緯31°07’~31°37’,東經119°31’~120°03’的位置,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5~C。全市總面積2039平方公里,人口108萬。全市共28個鎮,1個國家級環保科技工業園區。宜興市坐落在江蘇省最南端,位于長江三角洲滬、寧、杭“金三角”的中心,是寧杭城市帶上關鍵一環和環太湖經濟文化帶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寧杭高速、新長鐵路、蕪申運河均在這里交匯,交通地位十分顯要。宜興東瀕太湖,北臨涌湖,西鄰溧陽,南交浙江湖州、長興,北接常州、武進,西南、西北分別與安徽廣德和江蘇金壇毗鄰,擁有地處江、浙、皖三省接壤的區域中心優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參見彩版一《宜興市區位置與長江三角洲關系圖》)。宜興東部濱臨太湖,地勢平坦,河流眾多,沿湖地帶碧波萬頃,風景優美;北部和西北部兩面亦多為平原,水系發達,土地肥沃;南部和西南部則屬丘陵山地,群峰疊翠,竹林搖曳,溶洞棋布,景色怡人,素有“水鄉、竹海、茶洲、洞天”之美譽,是江蘇省重要的文化旅游、環保生態和工商業城市,也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享譽中外的“陶都”。宜興別名陽羨、荊溪。其人類開發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左右。在宜興湖汶鎮靈谷洞發現的古人類化石[1],是萬年以前生活在今天宜興土地上的先民的遺存。大約在六、七千年前,宜興已經開始了農業文明。如今,宜興境內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其中在駱駝墩遺址[2]發現的以平底腰檐釜為特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類型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經過駱駝墩類型文化、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幾個發展階段,本區青銅文明產生。商代時本地稱荊溪,西周時為“荊溪邑”,屬吳國,是吳文化重要的分布區域。戰國初年,越國滅吳,此地人越,今流經宜興市區蜀山腳下的蜀山大河歷史上一稱“蠡河”,傳為越國重臣范蠡所開挖,范蠡還被傳為是宜興陶瓷業的開創者。公元前355年,楚國滅越,此地人楚。所以,從宜興文化源流上說,它屬于中國東南地區深厚的吳越文化體系。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在舊楚之地推行郡縣制。荊溪定名為陽羨縣,縣城在今宜興市區舊南門外上城新村。從那時到現在,宜興建城已有2027年的歷史。西漢政權建立后,陽羨縣令尹靈常從征有功,漢高祖十二年(前202年),尹靈常受封為“陽羨定侯”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