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32195
- 條形碼:9787108032195 ; 978-7-108-0321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本書特色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 本冊專論明代之理學思想,以陽明學為中心全書以時間為經,以人物及其思想為緯,提要勾玄地梳理了明代思想變化的脈絡。編末附《朱子學流衍韓國考》一文。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內容簡介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
本冊專論明代之理學思想,以陽明學為中心。全書始于朱子學在明初之流衍的考察,其次則對程敏政和羅整庵兩位重要的朱學傳宗發微探幽,洞察到理學自身的發展及由理學向心學轉變的跡象。陽明學及王門后學為本書的核心,作者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形成、衍變及其內在矛盾都有很獨到的辯析;對王學的流變,尤其是以王龍溪和羅念庵為代表的浙中和江右王門思想之歧異也有很中肯的論述。而對晚明以顧憲成、高攀龍為代表的東林黨人力避王門后學之流弊,倡導由王返朱,高揚實學和事功也做了極有價值的分疏。
全書以時間為經,以人物及其思想為緯,提要勾玄地梳理了明代思想變化的脈絡。編末附《朱子學流衍韓國考》一文,詳論韓國理學重鎮李退溪、李栗谷、宋尤庵、韓南塘四人,以見出宋明理學對韓國以及周邊國家廣泛而深入的影響。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目錄
明初朱子學流衍考
讀程篁墩文集
羅整庵學述
陽明良知學述評
讀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先生《傳習錄》及《大學問》節本
說良知四句教與三教合一
略論王學流變
王龍溪略歷及語要
摘錄《龍溪集》言禪言三教
羅念庵年譜
讀陳建《學蔀通辨》
記公安三袁論學
顧涇陽高景逸學述
讀《劉蕺山集》
宋明理學之總評騭
朱子學流衍韓國考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節選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7)》內容簡介:《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一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本冊專論明代之理學思想,以陽明學為中心。全書始于朱子學在明初之流衍的考察,其次則對程敏政和羅整庵兩位重要的朱學傳宗發微探幽,洞察到理學自身的發展及由理學向心學轉變的跡象。陽明學及王門后學為《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7)》的核心,作者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形成、衍變及其內在矛盾都有很獨到的辯析;對王學的流變,尤其是以王龍溪和羅念庵為代表的浙中和江右王門思想之歧異也有很中肯的論述。而對晚明以顧憲成、高攀龍為代表的東林黨人力避王門后學之流弊,倡導由王返朱,高揚實學和事功也做了極有價值的分疏。全書以時間為經,以人物及其思想為緯,提要勾玄地梳理了明代思想變化的脈絡。編末附《朱子學流衍韓國考》一文,詳論韓國理學重鎮李退溪、李栗谷、宋尤庵、韓南塘四人,以見出宋明理學對韓國以及周邊國家廣泛而深入的影響。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相關資料
如此說來,一個尋常人,只要能實實落落地致良知,今日知到這里,今日即行到這里,是便是,非便非,到得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雜的境界,他已便是圣人了。只如一兩黃金,較之萬鎰黃金,輕重不同,而其為精金則一。至于外面一切節目事變,不可預定,亦不可勝窮,亦不能先有一準則。惟一的準則,便是你心的良知。只有用你心良知,隨時精察而權度之。此即所謂天理之節文。天理節文,不是不要精求,卻先要有個頭腦,即致良知。人類一切事業,在天理前面,全屬平等。人生最高理想,只在存天理去人欲。此外種種差別,都非真差別。由此理論,陽明極看不起世俗的功利觀點,于是遂有他的拔本塞源論。(此見《答顧東橋書》,收《傳習錄》卷中,文長不具引,下面略述其大旨。)所謂本源,即指功利觀點言。而此種功利觀點,又必與個人主義相引并起。陽明認為現社會一切現象,一切病痛,全由此本源出發。必得拔本塞源以后,始可有一嶄新的理想新社會出現。但陽明不認那個新社會只在將來,而謂已曾在過去,在唐虞三代早已出現過。以古代經學來寄托想象,此乃中國儒家傳統遺風。據陽明意見,那時人莫不抱一“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觀念:天下只如一家,根本沒有個人主義,因此也不會有功利思想。那時的教育,則“惟以完成各個人的德行為務”。換言之,只要人人成精金,人人在天理中,因此也人人平等。至于其有才能之異,則只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及其服務社會,如稷勤稼,契善教,夔司樂,夷通禮。乃至才質之下者,則安其農工商賈之分,各勤其業以相生相養。如一家人,集謀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畜之愿。那時則全社會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而無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間。譬之一人之身,目視耳聽手持足行,凡以濟一身之用。目不恥其無聰,耳不恥其不明。蓋其元氣充周,血脈條暢,是以疴癢呼吸感觸神應,有不言而喻之妙。試問在此社會里的每一個人,如何再會有“有我之私物欲之蔽”的病痛呢?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本屬心體之同然。有我之私,物欲之蔽,則是人生以后事,大抵由于俗情習氣所陷溺。現在整個社會全是天德王道,自無俗情習氣之誘染,則豈不人人至易至簡的便達到了圣人地位。那時則盡人都是精金,人人全是天理,全社會成了一個圣潔。但逐漸到后世便變壞了。王道熄,霸術昌,圣學晦而邪說橫教興。其時之學者,則有聞見之雜,記誦之煩,辭章之靡濫,功利之馳逐。那時則盡是竊取從前先王之近似者而假之于外以內濟其私己之欲。教育壞了,人心亦昧失了。人人茍一時之得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著名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后歷中學而大學,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數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臺灣。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