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32140
- 條形碼:9787108032140 ; 978-7-108-0321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本書特色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本冊上起孔子,下至秦代。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內容簡介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
本冊上起孔子,下至秦代,對儒道墨名四家思想,其內容之異同出入,其年代之先后遞變,均有精確分析和詳密考訂;對于古今聚訟之問題,如《易傳》與《小戴禮記》諸篇之融會儒道,《大學》、《中庸》兩篇中所未經闡發之新義,也有獨到見解和圓通論定。幾篇論析名墨內涵及其傳承衍變關系的文章也值得注意,如對《墨經》和墨學晚期吸取儒道后思想之變化的分析,對惠施、公孫龍之間的內部分歧及與西方邏輯學的異同等的論述,也深入淺出,獨辟蹊徑。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目錄
儒家之性善論與其盡性主義
《易傳》與《小戴禮記》中之宇宙論
《中庸》新義
《中庸》新義申釋
心與性情與好惡
《大學》格物新釋
儒禮雜議之一——非斗
釋俠
駁胡適之說儒
讀《周官》
《墨辯》探源
《墨辯》碎詁
推止篇
惠施歷物
惠學鉤沉
《公孫龍子》新解
公孫龍七說
辯者言
名墨訾應辨
中國古代散文——從西周至戰國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節選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2)》內容簡介:《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本冊上起孔子,下至秦代,對儒道墨名四家思想,其內容之異同出入,其年代之先后遞變,均有精確分析和詳密考訂;對于古今聚訟之問題,如《易傳》與《小戴禮記》諸篇之融會儒道,《大學》、《中庸》兩篇中所未經闡發之新義,也有獨到見解和圓通論定。幾篇論析名墨內涵及其傳承衍變關系的文章也值得注意,如對《墨經》和墨學晚期吸取儒道后思想之變化的分析,對惠施、公孫龍之間的內部分歧及與西方邏輯學的異同等的論述,也深入淺出,獨辟蹊徑。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相關資料
國人學者,頗謂中國根本無哲學,倘有之,亦以屬于人生哲學者為主,而宇宙論則付闕如。竊謂斯二義,當分別而論。中西學術途徑異趣,不能盡同。嚴格言之,謂中國無如西方純思辨之哲學,斯固洵然。若謂中國有人生哲學而無宇宙論,則殊恐不然。人生亦宇宙中一事,豈可從宇宙中孤挖出人生,懸空立說。此在中國思想習慣上,尤不樂為。故謂在中國思想史上,人生與宇宙,往往融合透洽,混淪為一,不作嚴格區分,以此見與西方哲學之不同,是猶可也。謂中國有人生論而缺宇宙論,則斷乎非事實。亦可謂宇宙論之起源,乃遠在皇古以來。其時民智猶佳,而對于天地原始,種物終極,已有種種之擬議。言其大體,不外以宇宙為天帝百神所創造與主持。人生短促,死而為鬼,則返于天帝百神之所。此可謂之素樸的宇宙論。中西諸民族,荒古以來,傳說信仰,大率如是,并無多異。迨于群制日昌,人事日繁,而民智亦日啟。斯時也,則始有人生哲學,往往欲擺脫荒古相傳習俗相沿的素樸宇宙論之束縛,而自辟藩囿。但亦終不能凈盡擺脫,則仍不免依違出入于古人傳說信仰之牢籠中,特不如古人之篤信而堅守,此亦中外各民族思想曙光初啟之世所同有的景象。其在中國,儒家思想,厥為卓然有人生哲學之新建。然孔子不云乎?日:“天生德于予。”又日:“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又日:“丘之禱久矣!庇秩眨骸熬垂砩穸h之!比粍t孔子于古代素樸的天神觀,為皇古相傳宇宙論之主要骨干者,固未絕然擺棄也。墨家繼起,主天志明鬼,無寧為重返于古代素樸的宇宙論,而依附益密。獨至莊周老聃氏起,然后對于此種古代素樸的宇宙論,盡情破壞,剖擊無遺。蓋中國自有莊老道家思想,而皇古相傳天帝百神之觀念始徹底廓清,不能再為吾人宇宙觀念之主干。故論中國古代思想之有新宇宙觀,斷當自莊老道家始。竊嘗觀之西土,如斯賓諾沙費爾巴哈諸人,其破帝蔑神之論,極精妙透辟矣,然彼輩已起于中古以后,而其議論意趣,尚猶不能如我土莊周老聃之罄竭而暢盡。則道家思想之為功于中國哲學界,洵甚卓矣。宇宙論與人生論既必相倚為命,而中國古代道家之新宇宙觀,又甚卓絕而高明,故自有道家思想,而各家所持之宇宙觀,乃亦不得不隨之以俱變。墨家天志明鬼,與道家新義絕相遠,其求變較難,故墨家之后起為名家,乃從另一路求發展。儒家之于天帝百神,本不如墨家之篤守,故其變較易。但如茍子之《天論篇》,乃欲一依儒家之人文,盡破道家之自然,其論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著名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后歷中學而大學,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數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臺灣。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