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32164
- 條形碼:9787108032164 ; 978-7-108-0321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本書特色
本叢書囊括了一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六十年來論述中國歷代學術思想的所有單篇論文。叢書分三編,上編自上古迄先秦,中編自秦漢迄唐五代,下編自宋迄近代。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 本冊乃《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編之下,為第四冊。專關隋唐五代部分。共收文十六篇。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內容簡介
本冊乃《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編之下,為第四冊。專關隋唐五代部分。共收文十六篇。前四篇王通文中子及論韓柳古文運動,余皆論唐代之禪宗。乃占全冊篇幅四之三。猶憶一九四三年春,臥病成都華西壩,累月不能下樓。一日,閑臥樓廊,忽思讀書消遣,乃取《朱子語類》有關討論宋代者七卷,逐條閱之。初謂一時覺倦,即可閉目小憩,無傷精力。不意七卷完,精力愈來,遂順序讀至終編。又逆而上溯,約可兩月余而全書競,病亦良瘥。是夏,避暑灌縣靈巖山,借得山僧《指月錄》,循誦畢而返。是冬又病,偶憶胡適之《神會和尚集》,借來枕上翻閱。翌春,寫《神會與(壇經)》及《禪宗與理學》兩篇。是為余撰述唐代禪宗問題之**期。此后即放棄不理。一九六三年在九龍沙田和風臺,又閑翻佛書,續成《讀(六祖壇經)》等數篇,是為余撰述唐代禪宗問題之第二期。惟此期所成迄未發表。一九七。年之冬,又在臺北善導寺偶講《六祖壇經大義》,信胡氏之說者紛起討論,余所答辨,此皆不存。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目錄
一 讀王通《中說》
二 雜論唐代古文運動
三 讀《柳宗元集》
四 讀姚鉉《唐文粹》
五 神會與《壇經》
六 讀《六祖壇經》
七 《六祖壇經》大義
八 記《壇經》與《大涅槃經》之定慧等學
九 讀《少室逸書》
十 讀寶志《十四科頌》
十一 讀寒山詩
十二 讀宗密《原人論》
十三 評胡適與鈴木大拙討論禪
十四 禪宗與理學
十五 再論禪宗與理學
十六 三論禪宗與理學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節選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4)》內容簡介:《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本冊專論隋唐部分,重點論析唐代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兩大貢獻——古文運動和禪宗,及一些關鍵人物,如王通、韓愈、柳宗元、六祖惠能等,通過上溯魏晉下究宋明,透徹地點出了中國學術思想轉變之大關鍵所在。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相關資料
陳后山評韓公詩,謂詩文各有體,韓以文為詩,杜以詩為文,故不工爾。竊謂后山此評,亦未全是。謂詩文各有體,是也。謂韓公以文為詩,亦是。因謂韓詩不工,則私人之好惡,歷代好韓詩者,必不以為然。顧韓公之有大貢獻于中國文學史者,實在文不在詩。而韓公之以詩為文,向來亦無人道及。此我上文所謂散文短篇體類之新演變也。試再稍申說之。竊謂韓公不僅以文為詩,實亦以散文之氣體筆法為辭賦。試誦韓集諸賦,及其哀辭祭文,乃至碑志之銘文,及其他頌贊箴銘之類,凡其文體當歸人辭賦類者,韓公為之,不論用韻不用韻,實皆運用散文之筆法氣體以成篇,而使其面貌一新,迥不猶人,此皆韓公之創格也,而固不能謂之不工。而韓文之神奇變化,開此下散文無窮法門,而能使短篇散文達于海涵地負,放恣縱橫之境界者,尤要則在其書牘與贈序之兩體。古人散文,除經史百家著為專書者不論,自余則為奏策詔令,此皆原于《尚書》,當屬政治文件。雖亦于文有工有不工,然題材既先有限制,則不得謂之是純文學。唐人似多于此猶有不辨者。故《舊唐書·元稹白居易傳》史臣日:國初開文館,高宗禮茂才,虞許擅價于前,蘇李馳聲于后。或位升臺鼎,學際天人,潤色之文,成布編集。然而向古者傷于太僻,徇華者或至不經。齷齪者局于工商,放縱者流于鄭衛。若品調律度,揚榷古今,賢不肖皆賞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昔建安才字,始定霸于曹劉,永明辭宗,先讓功于沈謝。元和主盟,微之樂天而已。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贊日: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此一意見,乃承散文舊傳統,以奏議制策之類為朝廷大述作,西漢賈董匡劉,即以此為文章宗師,唐史臣之極推元白,著眼亦在此。而韓公之倡為古文,則其意想中獨有新裁別出,固有非時人所能共曉者。其次如論辨序跋。此類文字,如作論辨,則不如著專書,如為序跋,亦僅堪為原書當附庸,斷不能就此發揚出短篇散文之最高價值。并其體皆限于學術性,亦不能成為純文學。又其次如碑志傳狀。傳狀之類,既有官史,今以私家短篇散文為之,亦斷不能有甚高價值。故韓柳二集,所作傳狀,僅有《圬者王承福》,《種樹郭橐駝》,以及《宋清》,《童區寄》,《梓人》,《李赤》,甚及《毛穎傳》與《蝮搬傳》。可知二公之為此,情存比興,乃以游戲出之。名雖傳狀,實屬新體。此等題材,若承舊貫,當為一詩,非真承襲自史傳也。此則已是二公別創新格,運詩為文之一證矣。碑志自東漢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 字賓四,著名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后歷中學而大學,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數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臺灣。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推拿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