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32157
- 條形碼:9787108032157 ; 978-7-108-0321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本書特色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本冊上起兩漢,下至南北朝,收文12篇。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內容簡介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
本冊上起兩漢,下至南北朝,收文12篇。其重點,一在論本時代的文學,認為建安文學體現了“純文學獨立價值之覺醒”,為中國文學之轉折點,并溯源窮流,分析自《詩經》以下至兩漢文學的功能性和非獨立性,而以《昭明文選》為其主要題材。一在論東漢以下之門第,分析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的關系,舉凡當時門第在政治社會上,在學術思想上,在詩文藝術上,在有關中國文化傳統之種種關系上的反應和影響,莫不有所闡述,可謂發前人所未發。其他尚有根據陸賈《新語》,推求秦漢之際之學術;考釋“太史公”及司馬遷生年;論析《列女傳》中的中國道德精神;根據稀見材料,編為葛洪年譜,以揭破神仙家言之傳說等。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目錄
讀陸賈《新語》
中國古代大史學家——司馬遷
司馬遷生年考
太史公考釋
劉向《列女傳》中所見之中國道德精神
東漢經學略論
略述劉邵《人物志》
葛洪年譜
魏晉玄學與南渡清談
袁宏政論與史學
讀《文選》
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系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節選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3)》內容簡介:《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本冊上起兩漢,下至南北朝,收文12篇。其重點,一在論本時代的文學,認為建安文學體現了“純文學獨立價值之覺醒”,為中國文學之轉折點,并溯源窮流,分析自《詩經》以下至兩漢文學的功能性和非獨立性,而以《昭明文選》為其主要題材。一在論東漢以下之門第,分析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的關系,舉凡當時門第在政治社會上,在學術思想上,在詩文藝術上,在有關中國文化傳統之種種關系上的反應和影響,莫不有所闡述,可謂發前人所未發。其他尚有根據陸賈《新語》,推求秦漢之際之學術;考釋“太史公”及司馬遷生年;論析《列女傳》中的中國道德精神;根據稀見材料,編為葛洪年譜,以揭破神仙家言之傳說等。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相關資料
中國民族,是一個具有悠長歷史的民族。論中國文化之貢獻,史學成就,可算最偉大,最超越,為世界其他民族所不逮。孔子是中國大圣人,同時亦是中國第一個史學家,他距今已在二千五百年之前。西漢司馬遷,可說是中國古代第二個偉大的史學家,距今亦快到二千一百年。孔子《春秋》和司馬遷《史記》,同是中國古代私人著史最偉大的書。遠在西周,中國人早懂得歷史記載之重要,常由政府特置史官來專管這工作。那些史官是專業的,同時也是世襲的。司馬氏一家,世代相承,便當著史官的職位,聯綿不輟。到遷父親司馬談,是西漢的太史令,正值武帝時。在春秋時,司馬氏一家,由周遷晉,又分散到衛與趙。另一支由晉轉到秦,住居今陜西韓城縣附近之龍門。遷便屬這一支,他誕生在龍門。當時的史官,屬于九卿之太常。太常掌宗廟祭祀,這是一宗教性的官。史官附屬于太常,這是中國古代學術隸屬于宗教之下的遺蛻可尋之一例。因此史官必然要熟習天文與歷法。同時司馬談并研究《易經》與道家言。因這兩派學說在當時,都和研究天文發生了連帶的關系。司馬談是一位博涉的學者,他有一篇有名的《論六家要指》,保留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可見司馬談博通戰國以來各學派,不是一位偏狹的歷史家。他的思想態度偏傾于道家,但他究是一位史學傳統家庭中的人,因此他依然注重古典籍與舊文獻,不像一般道家不看重歷史。司馬遷出生在景帝時,那時漢初一輩老儒,像叔孫通、伏勝、陸賈、張蒼、賈誼、晁錯諸人都死了。漢文帝本好刑名家言。他的政治作風亦偏近于黃老。他夫人竇氏,更是黃老的信徒。景帝尤不喜儒家言。時有博士轅固生,因議論儒道兩家長短,得罪了竇太后,命他下虎圈刺豕。這很像西方羅馬的習俗。但司馬遷十歲時,他父親便教他學古文字,治古經籍。因此他的學問,不致囿限在戰國以下新興百家言的圈套中。他將來綜貫古今,融會新舊,成為一理想的高標準的史學家,在他幼年期的教育中,已奠定了基礎。這一層,在《史記》里,他屢次鄭重地提及。他幼年的家庭生活,還保持著半耕半牧古代中國北方醇樸的鄉村味。他二十歲開始作遠游。《自序》說: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這是何等有意義的一次游歷呀!中國到漢時,文化綿延,已達兩三千年了。全中國的地面上,到處都染上了先民故事的傳說和遺跡。到那時,中國民族巳和他們的自然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 字賓四,著名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后歷中學而大學,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數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臺灣。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