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饑餓間奏曲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073313
- 條形碼:9787020073313 ; 978-7-02-007331-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饑餓間奏曲 本書特色
這部小說的結構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特點。艾黛爾的生活故事之前和之后,作者安排了“前奏曲”和“尾聲”:“前奏”是作者勒克萊齊奧記憶中的“饑餓間奏曲”,講饑餓給人帶來的饑不擇食的感覺;“尾聲”則是主人公“未來的”兒子從母親那里聽來的《博萊羅》舞曲首演的壯觀場景,講強烈的音樂節奏給人心靈的震撼。以饑餓為主題的“前奏”,充滿了一種混雜酸甜苦辣的味覺感受,而以《博萊羅》為主題的“尾聲”,則充滿了嘈嘈切切的壯美的聽覺感受。從味覺引入,再從聽覺引出,使得讀者對整篇小說有了更多的感官上的經驗。
饑餓間奏曲 內容簡介
《饑餓間奏曲》是勒克萊齊奧的*新力作,是他獻給母親的自傳體小說。
從母親的少女時代一直到結婚成家,小說透過一個女性的眼睛去看待二戰,描述了戰爭給被占領的法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正是在這樣困苦的生活中,母親被鍛造成了一位獨立堅強的女性,全篇洋溢著作家對母親的脈脈溫情,母親的形象堅韌、憂郁而充滿光彩。以“饑餓”開篇,再以“間奏曲”收尾,調動多種感官,給讀者非一般的閱讀享受。
饑餓間奏曲饑餓間奏曲 前言
從新世紀起,J.-M.G.勒克萊齊奧的小說創作更多了隱含的家族史的因素。厚厚的一本《革命》(2003)借助三條敘述線索,即老祖宗讓·歐德精彩的日記記述,老姑婆卡特琳娜·馬羅精彩的口頭講述,以及小讓馬羅的親身探索,構成了一個家族經歷的長達二百年的革命歷史。稍后,勒克萊齊奧寫出了《非洲人》(2004)和《饑餓間奏曲》(2008),如果說,《非洲人》是關于他父親的,那么,《饑餓間奏曲》就多多少少是關于他母親的。正如作者在小說*后點明的那樣:“我寫下了這個故事,以紀念一個年輕姑娘,無論如何,她曾是一個二十歲的英雄。”不過,小說畢竟是小說,《饑餓問奏曲》的女主人公身上除了有作者母親的影子之外,還應有另一些人的影子,小說開篇之處的題詞頁上,作者寫了“杰米娜,永遠的”的字樣,這興許也說明了什么。
依我看來,在小說《饑餓間奏曲》中,作者勒克萊齊奧不斷地匯集并改編著世界的痛苦進程給他的內心帶來的反響。這部小說,如同此前的《革命》,代表了他*新的創作動向,即虛實雜糅地撰寫,走向家族史的追溯,把主要人物的個人虛構故事,跟宏大的人類歷史(如法國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作品的女主人公叫艾黛爾·布倫,生于一九二一年,她父親是一個從毛里求斯移居到巴黎來的工業家,母親是留尼汪資產階級的富家女子。小說一開始,讀者就見識了小小的天真爛漫的艾黛爾跟隨她舅公去參觀巴黎的殖民地展覽會,展覽會上的那座“紫房子”,寄托了小艾黛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寄托。但艾黛爾似乎注定要經歷不幸,原本衣食無憂的她命當度過一段刻骨銘心的“饑餓歲月”。可不,讀者在艾黛爾周圍的小小世界中也早就看出了苦難的預兆:長年彼此爭吵不休的父母,父親的情婦莫德給家庭生活帶來的陰影,總想返回故鄉毛里求斯島的年邁的舅公,隨著寡母移民法國的白俄同學謝妮婭,星期日下午前來她家沙龍瞎混的那個小圈子,那些投機者關于社會和政治的種種右派觀點……唯一的亮點,似乎是那位后來成了艾黛爾丈夫的神秘的英國青年羅蘭。
隨著*疼愛她的舅公薩繆爾·索里曼的去世,隨著她家承建的建筑工程陷入官司,隨著她家遭遇的經濟破產,隨著戰爭的爆發,隨著政府對猶太人迫害的開始,艾黛爾漸漸認識了浮出水面的不幸的現實生活:訴訟、背叛、詛咒、痛苦、白眼、顛沛流離、世態炎涼,當然,也包括真正意義上的饑餓。
在敘述艾黛爾認識饑餓的過程中,兩個人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一個是父親亞歷山大,他從一開始的一家之主,驕橫傲慢(完全是仁慈可親的老舅公性格的反面),后來因破產而變成了一只泄了氣的皮球,逆來順受,任憑女兒和妻子的擺布,*后客死他鄉,連遺骨都無法回到巴黎的家族墓地中。另一個是父親的老情人莫德,她作為一個歌唱演員,當年在舞臺上、在艾黛爾家的沙龍中是何等風光,何等活躍,但流浪到了南方的藍色海岸后,不得不住進了破敗的西沃德尼亞(這個詞在俄語中的意思是“今日”,我們似乎可以把它理解為“今不如昔”)公寓,每天都要去集市場揀剩菜爛葉,以此度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她的不幸遭遇,教會了小艾黛爾真正認識到了社會的不公、世態的炎涼。
莫德的形象,可以與《革命》中的卡特琳娜姑婆相比,在《革命》中,正是卡特琳娜姑婆讓小男孩讓·馬羅認識到了家族史的秘密,莫德之于艾黛爾,恰如卡特琳娜姑婆之于少年讓·馬羅。在《革命》和《饑餓問奏曲》中,她們是男女小主人公成長道路上的導師。
小說中還隱約透露了一些年少的艾黛爾·布倫所不熟悉的卻實實在在存在在她眼前的可怕事物:巴黎的冬季單車場,那是離她家所在的富人區不遠處的一個體育場,后來,巴黎被德國軍隊占領后,很多猶太人就是被勒令集中到這里,然后被遣送到遠方的納粹集中營去的……集中營究竟在哪里,小艾黛爾根本就不知道。半個世紀后,她的兒子回到巴黎后,在懷舊的傷感漫步中,他在這一街區的一家博物館里見到了一張地圖,恰恰就是集中營的分布圖。小說也專門用了一頁,白描一般地標志出了那些集中營所在地的地理分布。
這部小說的結構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特點。艾黛爾的生活故事之前和之后,作者安排了“前奏曲”和“尾聲”:“前奏”是作者勒克萊齊奧記憶中的“饑餓間奏曲”,講饑餓給人帶來的饑不擇食的感覺;“尾聲”則是主人公“未來的”兒子從母親那里聽來的《博萊羅》舞曲首演的壯觀場景,講強烈的音樂節奏給人心靈的震撼。以饑餓為主題的“前奏”,充滿了一種混雜酸甜苦辣的味覺感受,而以《博萊羅》為主題的“尾聲”,則充滿了嘈嘈切切的壯美的聽覺感受。從味覺引入,再從聽覺引出,使得讀者對整篇小說有了更多的感官上的經驗。
在我看來,這“前奏”和“尾聲”完全可以獨立成章,是兩篇很值得一讀的美妙散文。
在短短的“前奏”和同樣簡短的“尾聲”之間的小說故事中,作者以第三人稱的敘述,描繪了艾黛爾的家從盛到衰的過程,它同時也是艾黛爾從天真的小女孩成長為堅強的年輕姑娘的過程,更是她了解饑餓、歧視、迫害、謀殺等等世界之反面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沒有完,恰如艾黛爾記憶中音樂家拉威爾的《博萊羅》首演的場面:同質的旋律浪潮,以不同的節奏(越來越緊湊)和強度(漸強)反復不已,宣告了我們世界將一次次地受到風暴的打擊。
饑餓間奏曲 目錄
我了解饑餓
一 紫房子
艾黛爾
謝妮婭
沙龍的談話
事態在加速
沙龍的談話(續)
總是同一種聲音
二 墜落
艾黛爾是通過謝妮婭
普爾杜
三 寂靜
寂靜籠罩著六月的巴黎
1942
饑餓
他們一清早就出發了
告別
今天
《博萊羅》的*后幾節
饑餓間奏曲 節選
艾黛爾已經不記得她們**次相遇時的情景了。也許是在沃日拉街的那家面包店,或者瑪格蘭街女子中學的大門前。她又看到了那條很灰很灰的街,巴黎下雨天的那種灰色,入侵一切,直達人的內心并讓人潸然淚下的那種灰色。她父親總是嘲笑巴黎的天空,它蒼白的太陽。“一小片阿司匹林,一小團封信用的面。”毛里求斯的太陽,那可是不一樣的。
灰蒙蒙的這一片中,她是金色的一斑,一點光亮。就年齡來說,她長得不算高,十二歲的人了,興許還更大些。艾黛爾從不知道謝妮婭的確切年齡。她出生時,她母親就已逃離了革命后的俄羅斯。同一年,她父親死在監獄中,或許還是被革命者槍決的。她母親從圣彼得堡前往瑞典,然后途經一個個國家,一直來到巴黎。謝妮婭在法蘭克福附近的一個德國小城中長大。這就是艾黛爾得知的故事碎片,而且,為了不忘卻,她還打開了一個小小的筆記本,在本子的**頁上,她稍稍有些莊嚴地寫下:“到這里為止的謝妮婭的故事”。
她跟謝妮婭說話。或者,是謝妮婭先跟她說的話?在那整整一群人當中,在那一整片灰蒙蒙中,艾黛爾瞧著她,像一個比粘信封的面團更真實的太陽。她記得她的心怦怦直跳,因為她太漂亮了。她有一張天使般的臉,膚色很淺,稍稍有些顆粒感,沉浸在夏末季節那樣的一絲淡淡的金色光暈中,一頭金發在頭頂中央扎起,像是用麥秸編織的一個籃子上的提柄,混雜有一些紅色的絨線,她穿一條長裙,鑲有皺紋花邊的淺色長裙,裙子很簡單,只是胸口處有一些紅線的刺繡圖案,她腰身很細,一只手就能摟過來(當然,說的是索里曼先生那樣的大手)。
那是謝妮婭的眼睛。她從來沒見過像她那樣的眼睛。一種淡藍色,甚至有些發灰一—她想,那是潮濕的石板瓦的顏色,黑海的顏色一一但還不是那種讓她驚訝的顏色。索里曼先生也有一雙藍色的眼睛,勿忘草的顏色,很明亮。她幾乎立即就注意到,它們賦予了謝妮婭的臉一種柔柔的憂傷表情——或者不如說,是一道遙遠目光的感覺,來自時光的深處,承載著痛苦與希望,仿佛從一陣塵埃中過濾了一番。當然,她并沒有一下子想到所有這一切。那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艾黛爾重構起謝妮婭的故事而逐漸明白的。但是,那一天,在下著蒙蒙細雨的灰色的街上,在一種開學的氣氛中,那小姑娘的目光,以一種無從辨認的、猛烈的光芒,穿透了她的心靈,她覺得自己的心跳得越發厲害了。
她跟另一些女孩在一起,她不記得她們的名字了,她們正乖乖地等著進教室,聽科勒小姐的詩歌課,那個奇怪的老姑娘,學生們正講著她那些瘋狂的喜劇故事呢,什么失望的愛情啊,大把大把的錢用來賭馬啊,從事黑市買賣啊,為生存而千方百計地搞錢啊。而她,艾黛爾,對這些聽都不聽。她死死地盯著新來的女孩,目光一秒鐘都不離開她,她低著嗓音,對她的同學們說:“你們看到那個女孩了嗎?”
謝妮婭馬上就注意到了她。在校內操場上,她徑直地來到艾黛爾身邊,向她伸出手來:“我叫謝妮婭-安東妮娜’夏維洛娃。”她念自己名字中x這個音時的方式很特別,從喉嚨深處柔柔地發出摩擦,讓艾黛爾覺得妙不可言,她念自己的姓時也一樣特別,而別的姑娘們卻立即開起輕松的玩笑來,夏維洛娃,你翻船嗎?謝妮婭掏出一桿很小的鉛筆,在她的黑色小記事本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她撕下那張紙,遞給艾黛爾說:“請原諒,我沒有名片。”姓名呀,黑色記事本呀,名片呀,對艾黛爾來說太復雜了,她一把抓住謝妮婭的手說:“我想做你的朋友。”謝妮婭咧嘴微微一笑,但她藍色的眼睛依然蒙著一絲神秘。“那太好了,我也想做你的朋友。”于是,艾黛爾像簽署一份莊嚴的和約那樣,在黑色記事本上寫下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也不知道是為什么,興許是為了迷惑謝妮婭,為了讓自己相信她那友誼的價值,她稍稍撒了個謊。“我們家住在那里,但我們很快就要搬家了。等我舅公的房子一造好,我們就全都過去跟他一起住。”然而,那個時候,艾黛爾早就知道了,紫房子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兩個星期就能造好的。索里曼先生的健康每況愈下,他的夢想正在遠去。他不再走出他的公寓,甚至放棄了去盧森堡公園做每日的散步,當艾黛爾經過花園里的木頭大門前時,她覺得自己的心揪得緊緊的。
有一次,放學后,她帶謝妮婭來到了那里。謝妮婭總是獨自一人上學下學,這一點更是讓艾黛爾羨慕不已。那天,艾黛爾跟她母親攤了牌。“你不用來接我了,我放學后跟我朋友謝妮婭一起走,你知道嗎,她是俄羅斯人?”她母親驚愕地瞧著她。艾黛爾趕緊收場:“然后,我們就來喝茶吃點心。我會給她沏茶的,謝妮婭很喜歡喝茶。”
一來到阿摩里卡街的那片工地后,她們便趴在木頭門上,踮起腳尖,透過縫隙瞧著里面。“真大呀!”謝妮婭驚嘆道。她又補充說,而這句話是艾黛爾決然想不到的:“你的舅公是個很富的人。”
饑餓間奏曲 作者簡介
勒克萊齊奧,一九四○年生于法國尼斯,一九六三年出版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并獲得勒諾多文學獎。至今已出版四十多部作品,包括小說,隨筆,翻譯等。一九八○年,勒克萊齊奧以小說《沙漠》獲得保爾·莫朗文學獎。一九九四年,他在法國《讀書》雜志一次讀者調查中,被評選為當代最偉大的法語作家之一。
二○○八年,勒克萊齊奧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 主題:價格便宜書質量也不錯
工作人員服務不錯,之前發貨時告知有兩本書破損特地打了電話來說退款我,另一單因收到時少了一本書就在客服處留言,雖然回復慢了點,但還是補了我少發的書,書的質量也版不錯,只是個別有錯別字,應該是沒有校對出的緣故吧,應該是正版。希望客服有個官方電話便于聯系。
- 主題:希望中圖能多多舉辦諾獎之類作者全集或文集的團購活動!!
書迷就是希望能把名家大作搬回書架慢慢整,希望中國圖書網能多搞點這種團購性的,把好的出版社出的套裝,文集性的介紹給大家,方便我們書迷不用一本本,幾本本地尋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