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文人畫思想探源-以北宋蜀學為中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311447
- 條形碼:9787500311447 ; 978-7-5003-1144-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人畫思想探源-以北宋蜀學為中心 內容簡介
《中國文人畫思想探源:以北宋蜀學為中心》從全新的視角剖析了宋代文入畫意識的價值取向、建構特點及其內部聯系,揭示了蜀學思想對文人畫內在品格建構的深層影響,闡述了北宋文入畫的審美特點及其對于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深遠歷史意義。《中國文人畫思想探源:以北宋蜀學為中心》作者認為,文人畫意識的興起,與北宋中后期蜀學思想的興起及元佑文士集團的形成密切相關。元祜文士集團在繪畫藝術上的一系列主張表現出鮮明的文入畫意識,提出了與新的時代精神與審美思潮相符合的思想,為文入畫藝術的繁榮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推動中國繪畫逐步從較為單一的造型藝術發展成詩書畫印交融發展的綜合造型藝術。
中國文人畫思想探源-以北宋蜀學為中心 目錄
序/陳振濂
緒論
一、本書的研究對象與范圍
二、本課題的外研究現狀
三、本書的理論創新與研究方法
章 北宋中后期學術思想發展的新趨勢與宋學的興起
節 文士階層與宋學的發展
一、崇文思潮與文士階層的形成
二、北宋士風的演變及其特點
三、宋學發展的趨勢
第二節 蜀學的興起與元佑文士集團的形成
一、蜀學學派的興起與發展
二、蜀學的異端性質及其思想特點
三、元祜文士集團的形成及其特點
第二章 北宋詩新運動與蜀學文藝觀的發展
節 北宋詩新運動與蜀學文藝思想的發展
一、宋初田錫、穆修的文藝思想
二、歐陽修的文藝觀及對文藝創作的影響
第二節 蜀學與洛學在文道觀上的分歧
一、洛學的文道觀
二、蜀學的文道觀
第三章 蜀學思想與北宋文人畫的審美傾向
節 蜀學思想與文人畫尚“淡”審美傾向的關系
一、梅堯臣的“平淡”論與歐陽修“平淡”論的異同
二、蘇軾推崇“平淡”的審美傾向與文人畫藝術的內在聯系
三、蘇軾推崇“平淡”的審美傾向源自于蜀學思想影響
第二節 蜀學思想與文人畫尚“韻”審美傾向的關系
一、北宋時期文藝“氣韻”論重心由“氣”向“韻”的轉移
二、蘇軾、黃庭堅、范溫等對藝術之“韻”認識的深化
三、北宋尚韻審美趣尚與文入畫藝術的內在聯系
四、元祜文士集團尚韻的審美傾向來自于蜀學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逸品”繪畫觀的倡導與確立
一、從黃休復到鄧椿:逸品觀的發展與確立
二、蜀學思想與文人畫逸品觀的內在聯系
第四章 蜀學思想特質與北宋文人畫審美創造的特點一
節 蜀學的權變思想與文人畫創作的“物化”論
一、蘇軾的“物化”論是對文人畫審美創造特征的深刻洞察
二、蘇軾的“物化”論與文人畫藝術的發展
三、蘇軾提出的“物化”論與蜀學思想的關系
第二節 蜀學的權變思想與文人畫創作的“隨物賦形”論
一、“隨物賦形”論為文人畫創作提出了新的方啟示
二、“隨物賦形”論與蜀學變化觀的內在聯系
第三節 蜀學的雜學特質與“詩畫本一律”的繪畫觀
一、蜀學的雜學性質與文士“咸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的審美傾向
二、北宋文人畫融詩書畫印于一體的藝術變化
第五章 北宋文人畫意識對南宋與元代文人畫發展的影響
節 北宋文人畫意識對南宋文人畫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北宋文人畫意識對元代文人畫發展的影響
結語
附錄宋元書畫篆刻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文人畫思想探源-以北宋蜀學為中心 作者簡介
壽勤澤,筆名林澤,1962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諸暨市六峰山麓,幼喜丹青,沉醉翰墨,擅長篆隸書與寫意山水畫,現任浙江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長期致力于中國出版史與中國藝術史研究,著有《宋代士夫畫與士風研究》、《禮樂文明與兩宋繪畫》、《宋元繪畫大事年表》、《元代士風與文人畫研究》、《士大夫與中國畫》等,已出版《浙江出版史研究——民國時期》、《百年巨變》、《王冕集校注》、《唐詩三百首新注》等著作。《百年巨變》一書于2000年獲得冰心獎大獎,先后為國內多家報刊連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