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史學發微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32119
- 條形碼:9787108032119 ; 978-7-108-0321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史學發微 本書特色
今日國人讀中國史,亦必稍知中國之傳統文化為如何。 本書匯集錢穆先生其有關中國歷史、史學和中國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演講與雜論。作者認為經史子集皆“史”, 歷史是中國人文學的淵藪,并對中國史學之本體,中國歷史之精神,乃至中國文化要義、中國教育思想史等均做了高屋建瓴、體大思精的概論;又融會貫通地對中國史學中的“文與質”、中國歷史人物、歷史與人生等具體而微的方面做了細致而體貼的闡述。
中國史學發微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作者有關中國歷史、史學和中國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演講與雜論,既對中國史學之本體、中國歷史之精神,乃至中國文化要義、中國教育思想史等做了高屋建瓴、體大思精的概論;又融會貫通地對中國史學中的“文與質”、中國歷史人物、歷史與人生等具體而微的方面做了細致而體貼的發疏。
中國史學發微 目錄
中國史學之精神(一九五○年冬)
史學導言(一九七○年三月)
中國歷史精神(一九八三年九月)
中國文化特質(一九八三年九月)
中國民族性與中國文化之特長處(一九八六年四月)
歷史與人生(一九八六年七月)
中國史學中之文與質(一九八六年八月)
民族歷史與文化(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中國教育思想史大綱(一九八四年夏)
莊子“薪盡火傳”釋義(一九八六年七月)
略論中國歷史人物之一例(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國史館”撰稿漫談(一九八七年九月)
世界孔釋耶三大教(一九七八年)
中國史學發微 節選
《中國史學發微》匯集作者有關中國歷史、史學和中國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演講與雜論,既對中國史學之本體、中國歷史之精神,乃至中國文化要義、中國教育思想史等做了高屋建瓴、體大思精的概論;又融會貫通地對中國史學中的“文與質”、中國歷史人物、歷史與人生等具體而微的方面做了細致而體貼的發疏。
中國史學發微 相關資料
國史漫話此稿成于云南宜良,在余《國史大綱》成書之后,繼《史綱引論》發表于昆明之某報,張君起鈞剪存之。攜赴重慶,又轉恩施,并挾之以赴北平。嗣又攜此稿來臺。輾轉數萬里,歷時三十載。張君檢以示余。余久忘之,重獲展讀,深感張君鄭重此稿之美意。張君重欲將此稿刊布于《自由報》,特附識此一因緣以告讀者。(一九六八年七月)(一)國史規模的宏偉去年五月中旬,始草《國史大綱》(以下簡稱《史綱》),迄今年六月成書。《史綱》辭尚簡要,意有未盡,偶為漫話。草《史綱》既競,特標四信念于端,曰,凡讀吾書,請先具下列四信念: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尤必附隨有一種溫情與敬意。否則等于只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知。三、所謂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無一點價值,亦無一處可以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而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前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于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此乃表示其國家民族文化之墮退與消失,并非表示其國家民族文化之發皇與向前。右列四信念,標之今日,似為突兀。然靜待時間之經過,此四信念,終將為我國人所首肯而接受。否則,久而久之,竊恐所謂中國史,亦將追隨于埃及、巴比倫之后,為世界熱心考古之士,提供以一種所謂東方學之資料而已。既根本無所謂國史,則自談不到上舉之所謂信念。懷不能已,復標舉之于吾漫話之首。義取共鳴,無煩詳說。治國史有一首先應當注意之點,即國史之大。所謂大,并非故自夸大。乃有客觀事實,可以數字明確指陳者。要言之,一則我國史所包疆域之廣,一則我國史所含人口之多。中國為一廣土眾民之國家,自古迄今皆然。此實使我國家民族能翹然特立于斯世。若不注意于此,則對我國史已往之精神與意義,將索解無從。西人治史,多盛推羅馬。又以羅馬建國,與我秦漢略同時,故論中西史,每喜以羅馬與秦漢相擬。其實羅馬立國規模與秦漢大異,(《史綱·引論》中已及之)即就大小一端論,便見兩
中國史學發微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著名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后歷中學而大學,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數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臺灣。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