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第一資源-第6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900741
- 條形碼:9787509900741 ; 978-7-5099-007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一資源-第6輯 本書特色
本輯《**資源》特開設科學人才觀專題,討論了人才理論和實踐的成就、意義和歷史使命。“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三篇相關文章探討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理論、衡量指標以及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路徑,為進一步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參考。本輯開設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專題對當前我國失業群體再就業和殘疾人教育公平問題進行了實證調查研究。本輯區域人才開發專題關注農村人才市場發展以及區域人才競爭力和人才效能開發等問題。管理創新專題探討了人事公共服務體系構建、人事測評方法和政府危機管理能力評價體系的相關問題。國際比較專題匯集了三篇關于國外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務員管理制度的文章。
第一資源-第6輯 內容簡介
本輯區域人才開發專題關注農村人才市場發展以及區域人才競爭力和人才效能開發等問題。江蘇省作為長三角經濟發展迅速的省份,在農村人才市場開發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其實踐經驗可以為其他區域提供參考。當前我國區域人才發展仍舊不平衡,東部和中部的人才競爭力和人才效能開發還存在很多問題,《江蘇省在區域人才競爭力比較中的地位及對策研究》以及《中部六省人才開發效能提升對策研究》從比較人才學角度對此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管理創新專題探討了人事公共服務體系構建、人事測評方法和政府危機管理能力評價體系的相關問題。《構建以人才需求為導向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務體系》一文認為,我國人事公共服務提供主體正由以政府為核心的單中心治理模式向政府、市場和社會三維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轉變;《基于多層次匹配評價的人事測評新視角》則基于人一職一組織多層次匹配理論框架,研究了人事選拔決策過程的階段性,驗證了已有的理論模型,為人事管理實踐提供了理論參考;《轉型期政府危機管理能力評價體系初探》提出,危機管理是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重要手段,政府危機管理能力成為轉型期政府能力的核心部分,通過危機管理模型來構建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的評價體系,提升政府危機管理能力。
本輯國際比較專題匯集了三篇關于國外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務員管理制度的文章。《英國公共就業和社會保障機構的改革》介紹了英國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機構改革情況,可以為我國大部制改革中形成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參考;《績效工資與工作激勵:理論和實證視角的法國公務員制度》以及《中日公務員能力建設比較——以上海和東京為例》分別考察了歐洲和日本的公務員激勵以及能力建設問題,對我國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公務員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第一資源-第6輯 目錄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經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才工作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特色的人才工作理論體系初步形成
公共服務均等化
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問題與對策
解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指標體系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路徑
就業和社會保障
關于當前我國失業群體工作搜尋的調查研究
殘疾人教育公平問題的實證分析
從“人人享有健康保障”看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區域人才開發
江蘇省蘇北農村人才市場的實踐與思考
江蘇省在區域人才競爭力比較中的地位及對策研究
中部六省人才開發效能提升對策研究
管理創新
構建以人才需求為導向的人才人事公共服務體系
基于多層次匹配評價的人事測評新視角
轉型期政府危機管理能力評價體系初探
國際比較
英國公共就業和社會保障機構的改革
績效工資與工作激勵:理論和實證視角的法國公務員制度
中日公務員能力建設比較——以上海和東京為例
第一資源-第6輯 節選
《**資源(第6輯)》區域人才開發專題關注農村人才市場發展以及區域人才競爭力和人才效能開發等問題。江蘇省作為長三角經濟發展迅速的省份,在農村人才市場開發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其實踐經驗可以為其他區域提供參考。當前我國區域人才發展仍舊不平衡,東部和中部的人才競爭力和人才效能開發還存在很多問題,《江蘇省在區域人才競爭力比較中的地位及對策研究》以及《中部六省人才開發效能提升對策研究》從比較人才學角度對此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第一資源-第6輯 相關資料
插圖: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經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才工作的回顧與展望人才強國戰略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的歷史時期逐步形成的。進入新世紀,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立足于改革開放以來人才工作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我國提出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200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了要實施人才戰略,把人才問題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2002年,中央制定了《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2003年12月召開的人才工作會議指出,新世紀新階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將人才強國戰略第一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進一步提升了人才強國戰略在黨和國家戰略布局中的地位,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作用更加突出。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人才工作的發展歷程,總結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經驗,分析我國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更好地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一、科學人才觀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思想基礎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以戰略家的眼光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思想,為中國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指導方針,為科學人才觀的提出奠定了基礎。鄧小平關于人才戰略的思想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人才工作中得以深化和發展,最終形成了科學人才觀,成為人才強國戰略的思想基礎。科學人才觀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人才問題認識不斷深化的思想結晶,是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才工作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的邏輯結果。(一)鄧小平奠定了人才強國戰略的思想基礎在1978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首次把知識分子從“受教育”和“被改造”的地位上升為社會主義勞動者,使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得到了徹底的解放。1979年11月,鄧小平在題為《高級干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一文中指出:“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不是四個現代化的路線、方針對不對,而是缺少一大批實現這個路線、方針的人才。道理很簡單,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沒有大批的人才,我們的事業就不能成功。所以,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急需培養、選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改革開放歸根結底是要解決人才問題,改革開放初期遇到的最大問題也是人才問題。正是基于對人才問題戰略地位的清醒認識,鄧小平在1984年談到《中共中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