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傈僳族 怒族 勒墨人(白族支系)社會歷史調查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5087907
- 條形碼:9787105087907 ; 978-7-105-08790-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傈僳族 怒族 勒墨人(白族支系)社會歷史調查 本書特色
《傈僳族、怒族、勒墨人(白族支系)社會歷史調查》為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之一。
傈僳族 怒族 勒墨人(白族支系)社會歷史調查 目錄
傈僳族 怒族 勒墨人(白族支系)社會歷史調查 節選
《傈僳族、怒族、勒墨人(白族支系)社會歷史調查》內容為:《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是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五,內容包括了20世紀50年代中央訪問團收集的資料,全國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組織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以及民族識別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資料,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區陸續分別出版,全套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共有84種145本。這些資料集中記錄了我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基本情況,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參考資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和好評。《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問世以來,民族自治地方社會和文化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各方面情況有了不少變化,為了進一步發揮這些歷史調查資料的作用,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國家民委決定修訂、再版《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并將其列為國家民委重點科研項目。
傈僳族 怒族 勒墨人(白族支系)社會歷史調查 相關資料
插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基本情況一、自然概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瀾滄江以西、獨龍河以東的地區。全區包括碧江、福貢、貢山、瀘水四個縣,北接西藏察隅,南接保山、龍陵,西靠高黎貢山,中與片馬、江心坡相連。全區依自然地勢形成一狹長地帶,東西寬僅100公里,南北長約500公里,總面積約有17000平方公里。該州是世界有名的大縱谷之一,西面的高黎貢山和東面的碧羅雪山由北而南綿延千里,怒江奔騰于兩山峽谷之間,形成“V”字形大縱谷。在北部地區,怒江與瀾滄江相距僅50余公里,形成典型的橫斷山脈峽谷地帶。兩面山勢陡峭,石灰巖層綿亙不斷。該區由于受喜馬拉雅山脈造山運動的影響,有時發生地震。怒江具寒、溫、熱三帶氣候。沿江酷熱,年平均溫度達攝氏24度,半山溫和,山巔嚴寒,終年積雪,冬春時期雪封山達4個月之久。碧江以下地區較濕熱,雨量充沛,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福貢縣境較干燥,降雨量少。山區有極為豐富的原始森林,尤以杉樹為著名,植物種類很多,但由于長期以來刀耕火種的影響,大片森林被毀。此外山貨藥材也不少,有貝母、黃連、秦歸、鹿茸、麝香、熊膽及各種獸皮。地下資源目前已發現的有云母、鐵礦等。該區交通極不方便,每年雪封山以后,與外界交通斷絕。全區通向內地的交通線有4條:由貢山的菖蒲桶向東行,越過怒山,跨過瀾滄江,經葉枝、康普、巖瓦等至維西;另一條是由碧江向東,越過碧羅雪山及瀾滄江,抵蘭坪縣;第三條由瀘水縣向東可抵蘭坪;第四條是沿河谷向南行經六庫、曹澗到保山。由曹澗至保山一線已有公路的毛路,其余三條路線,解放后曾經修整驛道,交通已有初步改善。怒江兩岸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原始的溜索,人畜或物資均可系在溜筒上由溜索溜過江對岸,但危險性大,經常有索斷墜江、死人的事件發生。全區有水田3萬畝,多數是解放后新開的,旱地250.213畝(輪歇地21244畝)。1955年全區糧食產量約4480萬斤,平均每畝產量約160斤,其中水田每畝產量為390斤,旱地每畝產量為130斤。按全區人口計算,平均每人約有2.5畝土地,400斤原糧,其中瀘水縣每人平均有500多斤,碧江300多斤,福貢400多斤,貢山則只有200多斤。二、各民族人口分布全區總人口111147人,其中傈僳族78536人,占總人口的70.66%;白族(勒墨支)10973人,占9.87%;怒族l0797人,占9.71%;獨龍族2520人,占2.27%;彝族1495人,占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