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全譯本 兒子與情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439673
- 條形碼:9787535439673 ; 978-7-5354-3967-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譯本 兒子與情人 本書特色
《兒子與情人》是英國作家勞倫斯早期*著名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這是一部帶有自傳性的長篇小說,取材于作者童年與青少年時代的生活。
《兒子與情人》是一部揭示主人公心理發展過程的現代主義小說。這部作品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它生動地描述了主人公保羅的生活經歷,更在于它成功地將弗洛伊德主義小說化和藝術化,并使這位現代心理學家的理論首次從教科書走向文藝小說,通過主人公的生活實踐得到進一步的驗證。
全譯本 兒子與情人 內容簡介
《兒子與情人》生動地描寫了主人公保羅在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困惑與心理障礙。全書包括兩個部分,共十五章。保羅出生于英國諾丁漢郡的礦區,父親沃爾特·莫雷爾是一名性格粗魯、沒有文化的煤礦工人;而具有中產階級家庭背景的母親格特魯德則是一位既有文化修養又有一定志趣的家庭主婦。由于性格和文化上的差異,沃爾特和格特魯德在感情上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其婚姻已經名存實亡。格特魯德將她的全部愛心傾注在長子威廉和次子保羅身上,希望他們將來能有出息,為她爭光。后來,長子威廉成為倫敦一家公司的職員,工作疲于奔命、積勞成疾,不久便因病去世。于是,格特魯德將保羅視作生活的惟一希望與寄托,對他倍加愛護,無微不至。保羅很快成為當地一家工廠的職員。他經常在業余時間學習繪畫,顯示出一定的藝術才華。不久,保羅結識了一位農場主的女兒米麗亞姆,兩人志趣相投,交往密切。然而,保羅嚴重的“戀母情結”和母親對他感情的長期支配使他無法同米麗亞姆建立正常的愛情關系。他逐漸對米麗亞姆的浪漫激情感到畏懼與惡心,*終被迫與她分手。隨后,保羅投入了一個名叫克萊拉的有夫之婦的懷抱。但他的“戀母情結”同樣無法使他與這個女人建立任何有意義的關系。*終,他的母親因患癌癥去世。保羅頓時失去了精神支柱,孤獨寂寞,不知所措。
前言
在現代英國小說史上,戴維·赫伯特·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一位非常杰出而又頗有影響的現代主義作家。他以其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對資本主義機械文明的深刻洞察,創作了一系列探索人類心靈的黑暗王國、觸及人的情感與欲望的心理小說。勞倫斯也許是弗洛伊德心理學在英國文壇*忠實的代言人。弗洛伊德有關人的意識和無意識的理論以及諸如“里比多”、“戀母情結”、“第二自我”和“陽具意識”等涉及性欲和性愛的精神現象均在他的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從某種意義上說,勞倫斯的心理小說可算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理論高度藝術化的*佳范例。他的小說曾經使無數讀者的心靈受到震撼,但同時又使那些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的人感到惶惑不安。勞倫斯對性意識和性行為大膽而又詳盡的描述使其成為20世紀英國*有爭議的作家之一。然而,他所創作的一系列心理探索與社會批判相結合的小說不僅是現代英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力作。
勞倫斯于1885年出生在一個工人階級家庭。他父親是諾丁漢郡伊斯伍德礦區的一個煤礦工人,沒有文化,且性格粗魯。相比之下,他母親不僅出生于中產階級家庭,而且更具有文化修養。由于經濟拮據和性格上的差異,他父母經常爭吵,長期不和。勞倫斯從小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但與母親的關系十分密切。中學時代,他勤奮好學,成績名列前茅,并獲得過令普通礦工家庭的孩子們羨慕不已的獎學金。中學畢業后,勞倫斯成為礦區學校的一名教師。1906年,他進入諾丁漢大學攻讀教育課程。兩年后,他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并到當地的一所中學任教。在此期間,他對文學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始習作練筆,撰寫詩歌和短篇小說,其中不少作品相繼見刊。1911年,勞倫斯發表了**部描寫家鄉青年生活經歷的長篇小說《白孔雀》。不久,勞倫斯結識了諾丁漢大學德語教授威克利先生的太太弗麗達。兩人情投意合,相見恨晚,幾周后便一起私奔國外。他們先后在德國和意大利居住,顛沛流離,生活十分艱難。1912年,勞倫斯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私闖者》問世。然而,他*初的兩部小說在社會上并未引起多大反響。
1913年,勞倫斯的創作生涯出現了重大的轉折。他的長篇小說《兒子與情人》的問世不僅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新的感情與心理結構,而且也使人們看到了現代主義小說的萌芽。**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勞倫斯繼續潛心文學創作,通過對普通人的性心理和婚姻關系的描繪來反映英國社會的變遷。長篇小說《虹》和《戀愛中的女人》的相繼問世,不僅使他的小說達到了藝術的頂峰,而且也進一步體現了他的現代主義創作傾向。這兩部現代主義經典力作更加深入地探索了處于急劇演變之中的英國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精神危機,深刻地揭示了受西方機械文明嚴重壓抑的血的意識和肉欲沖動。在他的*后一部長篇小說《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勞倫斯以其獨特的審美觀對現代人的“陽具意識”和原始主義情結作了大膽的探索,充分地展示了現代文明與原始力量、機器世界與自然情感之間的激烈沖突。二十年代,勞倫斯與弗麗達長期僑居國外,不但在法國、德國、意大利留下了足跡,而且還先后游覽了澳大利亞、美國和墨西哥。衰落的歐洲文明同澳洲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不僅使勞倫斯的情感和意識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而且也對他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勞倫斯一生四處漂泊,顛沛流離,始終無法找到一片真正能使他休養生息的凈土。盡管他從小身體虛弱、病魔纏身,但他長年伏案寫作,對文學事業嘔心瀝血、鍥而不舍。他不僅完成了十部長篇小說,還寫下了大量的短篇小說、詩歌、戲劇和散文,為現代主義文學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930年3月,勞倫斯終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年僅44歲。
應當指出,作為一名現代主義者,勞倫斯的世界觀和審美觀是極其復雜的。盡管他像其他現代派作家一樣譴責現代工業制度引起的異化和非人化現象,但他對機械文明和工業社會的描繪以及開出的濟世藥方卻與他們大相徑庭。在英美現代文學史上,勞倫斯也許是對工業機器與人的自然本能之間的沖突*關注的作家之一。在他看來,現代人的心靈和本性遭到了機械力量的嚴重壓抑和摧殘,從而使人與社會、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格格不入。他對大自然和有機的農業社會情有獨鐘,并歌頌美滿的婚姻及和諧的兩性關系。他認為,人性的復歸和自然欲望的解放是幫助人類走出困境的惟一途徑。勞倫斯對宗教、科學和理性都不以為然,而對人的情感、欲望和本能則推崇備至,因為他將人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視為生命之源和一種抗拒機械文明的自然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相信血的意識,贊美肉體的魅力以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體現了勞倫斯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構成了他全部小說的基本內涵。此外,他有選擇地從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的著作中攝取營養,并將他們的思想同自己的觀點融為一體,然后通過藝術的形式加以表現,從而使他的小說具有一種獨特的現代主義思想與內涵。
在藝術形式上,勞倫斯的小說往往體現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獨創性和豐富的象征意義。盡管他在作品中表現的是一般小說中常見的題材,即青春、愛情、婚姻、家庭生活、人際關系和死亡等人生經歷,但他的表現手法卻異乎尋常,別具一格。他的作品在結構形式、創作技巧和語言風格方面既不同于貝內特等人的現實主義小說,也有別于喬伊斯等人的意識流小說。勞倫斯的小說情節往往由一系列表面上分散獨立但卻充滿情感和富于象征意義的插段組成。通常,相似的情感和形象在作品中交相疊現,給人一種周而復始、循環不已的感覺。此外,勞倫斯的語言風格也體現了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征。像詩人一樣,他不愛采用直接的、合乎邏輯的方式,而是熱衷于運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來描繪生活和表達人物的情感。他的語體往往顯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當他描繪大自然時,他的語言鮮明、具體、豪邁、抒情,且富于詩意。然而,當他表現人物的心理世界時,他的語言又顯得朦朧晦澀,耐人尋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心靈的黑暗王國與西方現代文明之間的激烈沖突在勞倫斯的小說中通過高度的象征手段和極其優化的藝術形式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勞倫斯的早期小說創作于他在大學就讀期間。**部長篇小說《白孔雀》在藝術上有欠成熟,結構布局不夠合理,人物形象不夠豐滿,而且明顯帶有傳統言情小說的痕跡。《白孔雀》描述了英格蘭中部農村兩對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生活,反映了農村青年在選擇生活道路時所遇到的困惑。《私闖者》首次揭示了勞倫斯以后小說中的基本主題:即現代社會中的兩性關系。音樂教師西格蒙特因厭倦枯燥乏味的家庭生活而拋下妻兒,同跟他學琴的女學生海倫娜到海濱去度假。他回家后受到家人的嘲弄,便自尋短見。勞倫斯通過主人公的經歷表現傳統觀念對人性的束縛和壓抑。他似乎在探索一種建立在完美的兩性關系上的生活方式。
《兒子與情人》是勞倫斯早期的一部重要小說,同時也被評論家視為“**部弗洛伊德式的英語小說”。這部帶有明顯自傳性的作品首次通過藝術的手法和作者自我剖析的形式對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理論作了深入的探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小說是作者通過真實經歷的重新體驗所獲得的一次精神發泄……也是他今后全部創作的一次必要的嘗試。”盡管《兒子與情人》在結構與形式上依然保持了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許多特征,但它是一部充滿現代主義觀念的心理小說。勞倫斯在作品中對男主人公保羅的“戀母情結”和病態心理的描述不僅生動逼真,而且同弗洛伊德的有關學說十分吻合。毫無疑問,作者成功地通過藝術的形式傳達了個人過去隱秘的經歷,并借此引申出更加廣泛的象征意義。
《兒子與情人》生動地描寫了主人公保羅在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困惑與心理障礙。全書包括兩個部分,共十五章。保羅出生于英國諾丁漢郡的礦區,父親沃爾特·莫雷爾是一名性格粗魯、沒有文化的煤礦工人;而具有中產階級家庭背景的母親格特魯德則是一位既有文化修養又有一定志趣的家庭主婦。由于性格和文化上的差異,沃爾特和格特魯德在感情上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其婚姻已經名存實亡。格特魯德將她的全部愛心傾注在長子威廉和次子保羅身上,希望他們將來能有出息,為她爭光。后來,長子威廉成為倫敦一家公司的職員,工作疲于奔命、積勞成疾,不久便因病去世。于是,格特魯德將保羅視作生活的惟一希望與寄托,對他倍加愛護,無微不至。保羅很快成為當地一家工廠的職員。他經常在業余時間學習繪畫,顯示出一定的藝術才華。不久,保羅結識了一位農場主的女兒米麗亞姆,兩人志趣相投,交往密切。然而,保羅嚴重的“戀母情結”和母親對他感情的長期支配使他無法同米麗亞姆建立正常的愛情關系。他逐漸對米麗亞姆的浪漫激情感到畏懼與惡心,*終被迫與她分手。隨后,保羅投入了一個名叫克萊拉的有夫之婦的懷抱。但他的“戀母情結”同樣無法使他與這個女人建立任何有意義的關系。*終,他的母親因患癌癥去世。保羅頓時失去了精神支柱,孤獨寂寞,不知所措。
《兒子與情人》是一部揭示主人公心理發展過程的現代主義小說。這部作品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它生動地描述了主人公保羅的生活經歷,更在于它成功地將弗洛伊德主義小說化和藝術化,并使這位現代心理學家的理論首次從教科書走向文藝小說,通過主人公的生活實踐得到進一步的驗證。然而,引人注目的是,《兒子與情人》還深刻地揭示了沃爾特與格特魯德的婚姻危機和保羅的“戀母情結”的社會根源,充分展示了環境對人物心理的重要影響。不少評論家認為,勞倫斯將英國中部礦區的貧困與丑陋以及煤礦工人的悲慘生活描繪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顯然,作者在生動描繪人物心理矛盾的同時,還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社會根源,從而使心理探索與社會批判融為一體。此外,《兒子與情人》還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的家庭關系。小說的書名揭示了兩種截然不同卻又難以分隔的人際關系。“兒子”表示一種家庭關系,構成男孩與父母之間在血緣上的聯系;而“情人”則表示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反映了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愛戀之情。在小說中,保羅既是兒子,又是情人;他既懷有“戀母情結”,又與另外兩個女人發生關系。同樣,格特魯德既將保羅當做兒子,又將他當做情人,把本該屬于她丈夫的那份情感全部傾注在他身上。勞倫斯對小說的書名之所以采用復數的形式,不僅因為莫雷爾家有三個兒子,而且還因為保羅在莫雷爾夫婦眼中是兩個不同的兒子。顯然,作品描述的不只是保羅一個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兩種截然不同卻又互相糾葛的人際關系。
應當指出,主人公保羅的“戀母情結”有其復雜的社會和心理原因。顯然,他的心理障礙同父母的婚姻危機有著直接的聯系。而莫雷爾夫婦的爭斗與其說是丈夫與妻子之間私人感情上的糾紛,倒不如說是在特定的社會與歷史背景下男人同女人之間的必然沖突。古老的宗法社會和現代工業社會均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十分武斷地對男人和女人定下了許多規則。勞倫斯似乎向我們暗示,這些充滿偏見的規則不僅是套在人類脖子上的枷鎖,而且也是造成男人和女人、自我與社會之間沖突的根本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羅的“戀母情結”是現代機械文明力量的影響所致。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父親與兒子在潛意識中原是爭奪同一個女人(即妻子與母親)的愛的對手。父親一旦失敗之后,兒子的這種潛意識便會進一步增強。然而,由于年幼無知且缺乏生活經驗,兒子家庭角色的錯位非但無法使其獲得陽剛之美和男性的魅力,反而會使他出現嚴重的心理變態。保羅在十四歲時便開始尋找工作,試圖在經濟上取代父親的地位。“他想在離家不遠的地方,安安心心地工作,每周掙上三十至三十五先令,等父親死后,與母親同住一間小屋。”不言而喻,保羅是現代機械文明力量的無辜受害者。事實上,“他已經淪為工業主義的俘虜……他身不由已了。他在可愛的家鄉山谷里自由自在的日子要結束了。”
保羅同米麗亞姆的密切交往使他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同時也使他的心理出現了新的障礙。由于他的“戀母情結”已使他陷于難以自拔的境地,因此,他完全失去了愛母親之外的其他女人的能力。米麗亞姆同保羅的母親在性格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格特魯德一樣,她不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而且也充滿了自信和獨立精神,并不時將保羅置于一種從屬地位。由于保羅在潛意識中將米麗亞姆視做母親的替身,因此,他無法同她建立正常的戀愛關系。“他厭惡她,因為她似乎讓他瞧不起自己”;每當他同米麗亞姆在一起時,“他喜歡想他的母親”;“他*深的愛給了母親。每當他覺得自己傷害了她,或者損害了他對她的愛,他就受不了”;“好像他生命的中心和支點就是他的母親,他永遠都不會逃掉。”同樣,“她受不了他和米麗亞姆在一起。威廉已經死了。她要拼命守著保羅。”由于她不顧一切地與米麗亞姆爭奪兒子的感情,因此保羅自始至終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勞倫斯筆下的保羅是非人化的現代工業制度的受害者,也是病態社會中的畸形兒。他的“戀母情結”和嚴重的心理障礙不僅是現代機械力量對人性摧殘的結果,而且也是資本主義工業社會中現代人異化的象征。保羅既無法同格特魯德保持正常的母子關系,也無法同米麗亞姆建立理想的戀愛關系,更無法同克萊拉發展任何有意義的兩性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戀母情結”標志著陽剛之氣和男性魅力的衰頹;而他與異性的格格不入則象征著西方現代工業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失敗。小說結尾,當母親患癌癥去世時,保羅面對復雜的人生不知所措。“不管她在哪里,他的心都離不開她。現在她已遠去,走進了黑夜,他仍然和她在一起”;但“他不能放棄”;*終,“他朝著那隱約傳來嘈雜聲的燈火明亮的城市快步走去。”勞倫斯似乎向讀者暗示,保羅不僅未能找到人生的答案,而且依然是工業社會中的一名囚徒。
《兒子與情人》通過主人公保羅的“戀母情結”和人生經歷揭示了深刻的社會主題,并體現了廣泛的象征意義。勞倫斯以其個人及家庭生活為素材,以現代心理學理論為依據,成功地創作了一部深入探索工業社會中青年人的心理障礙與精神困惑的現代主義小說,開了英語小說表現弗洛伊德主義的先河。盡管《兒子與情人》在藝術上顯得不夠成熟,但它充分體現了勞倫斯的獨創精神和創作潛力,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勞倫斯的創作使英國的心理小說發生了質的變化。他以一個現代主義者特有的目光來審視兩性性經驗和性關系,并深刻揭示了他們血的意識和流動不已的肉體感。顯然,他的創作不僅將心理探索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而且也使心理小說的題材、結構和語體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勞倫斯在短暫的一生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為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毫無疑問,勞倫斯不僅是繼亨利·詹姆斯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英國心理小說作家,而且也是英國*杰出的現代主義者之一。他在英國文壇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他對現代英國小說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美文學教授
李維屏
2009年4月
全譯本 兒子與情人 目錄
**章 莫雷爾夫婦的早期婚姻生活
第二章 保羅出世,風波再起
第三章 莫雷爾遭棄——威廉得寵
第四章 保羅的少年時代
第五章 保羅初涉塵世
第六章 喪事
第二部
第七章 少男少女的愛
第八章 愛情的斗爭
第九章 米麗亞姆失戀
第十章 克萊拉
第十一章 對米麗亞姆的考驗
第十二章 激情
第十三章 巴克斯特·道斯
第十四章 解脫
第十五章 被拋棄的人
- 主題:俄狄浦斯情結
勞倫斯通過現實主義和心理分析的寫作方法,描寫了十九世紀末葉英國工業社會中下層人民的生活和特定環境下母子間和兩性間的復雜、變態的心理。他強調人的原始本能,把理智作為壓抑天性的因素加以摒棄,主張充分發揮人的本能。勞倫斯還對英國生活中工業化物質文明和商業精神進行了批判。
- 主題:這是一套值得收藏的世界名著典藏
全新塑封包裝,書角沒有被磕壞保護得很好,名家名譯,內容就不多說了,長江文藝出版社的這套書紙質很棒,很適合收藏、裝點書柜,因為是特價書所以側邊有條小黑線,但是無傷大雅,后悔應該早點發現這套書,很多都缺貨了,只買了50來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