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儒教敬天說(第3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339921
- 條形碼:9787501339921 ; 978-7-5013-3992-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儒教敬天說(第3輯) 本書特色
儒教是不是宗教?它又具備什么性質?宗教是西方輸入的,還是中國固有的?這些是哲學宗教界爭論多年的問題。作為宗教的材料支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儒教敬天說(第3輯)》作者李申先生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采掇大量原始材料,編撰出這套《儒教資料類編》,以揭示儒教的存在,有弄清歷歷本貌,進而正確利用傳統的文化資源,頗具開創性。
儒教敬天說(第3輯) 內容簡介
《儒教敬天說(第3輯)》為大型資料匯編叢書《儒教資料類編》之第三輯。主要從文淵閣《四庫全書》中輯錄了大量有關“敬天法祖”的資料,告訴人們古代的儒者和帝王將相們是如何主張敬天的。
儒教敬天說(第3輯)儒教敬天說(第3輯) 前言
序言
儒教問題正日益引起學界甚至社會各界的關注。
儒教問題不是一個學術觀點問題,即不是可此可彼、可信可否的問題,因為儒教的存在是一個歷史事實。而只有認識這個事實,纔有可能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性質;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的性質和本來面貌,纔能正確繼承和運用這筆遺產。
關于儒教問題的爭論非一日。*近二三十來就有兩次較大的爭論,其風波至今未息。雖然提出者和贊成者都盡其所能從各個方面試圖向讀者解釋清楚,雖然經過爭論能夠接受儒教是教說的學者曰益增多,但是在整理古代資料的過程中,筆者還是發現了以前所未能發現的材料,感覺到有關論著難以充分釋脫百多年來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性質認定的新傳統所帶給人們的種種疑惑。于是也就有了編纂《儒教數據類編》的想法。讓資料,也就是讓古人自己來向當代的人們說明和解釋吧,說明在他們眼里, “儒教”是個什么樣的概念,而他們又是如何地在信仰著儒教。
就筆者所知,目前在有關宗教和傳統文化的許多*基本的問題上,包括專門研究傳統文化和宗教問題的學術界,都有一系列并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結論,在被人們廣泛地以訛傳訛。比如儒教之教不是宗教之教,而“宗教”這個概念是從國外輸入的“外來語”,上帝信仰是基督教的而中國古代的儒家是不信上帝的。至于“城隍神是道教的”, “‘圣經’指的是基督教的《新舊約全書》”,則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常識。這些基本問題不清楚,要認清傳統文化的性質和本來面貌,是不可能的。而這些問題,以及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在這套書里,都會用歷史數據的方式,向人們揭示歷史的真象。而認識傳統文化的歷史真象,是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建設當代新文化的基礎。
儒教敬天說(第3輯) 目錄
《周易·震·卦辭·彖傳》
《周易·震·象傳》
《周易·革·象傳》
《周易·渙·象傳》
《周易·既濟》
宋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卷一三
宋趙以夫《易通》卷五
宋俞琰《周易集說》卷二
元陳應澗《周易爻變易鳁》卷四
明葉山《葉八白易傳》卷七
明潘士藻《讀易述》卷二
明倪元璐《兄易內儀以》卷三
清傳以漸《易經通注》卷二
又卷九
清《曰講易經解義》卷
清黃宗炎《周易象辭》卷一一《明夷》
清魏荔彤《大易通解》卷九
又卷
清胡煦《周易函書別集》卷七《篝燈約旨·天》
又卷一一《書經》
清晏斯盛《易翼宗》卷六
清連斗山《周易辨畫》卷八
署名孔安國《尚書傳·仲虺之誥》
《尚書·泰誓下》
《尚書·洛誥》
《尚書·多士》
《尚書·康王之誥》
宋林之奇《尚書全解》卷一六
又卷二三
又卷三0
宋史浩《尚書講義》卷一五
又卷一七
又卷二0
宋夏僎《尚書詳鮮》卷一0
又卷一二
又卷二一
宋時瀾《增修東萊書說》卷三四
宋袁燮《絮齋家塾書鈔》卷五
宋黃倫《尚書精義》卷二五
又卷二六
宋陳經《尚書詳解》卷
宋錢時《融堂書解》卷一三
又卷一四
元吳澄《書纂言》卷四下
元許謙《讀書叢說》卷六
元陳悅道《書義斷法》卷一
明馬明衡《尚書疑義》卷四
明王樵《尚書日記》卷二
又卷七
又卷一二
又卷一五
清《曰講書經解義》卷一
又卷三
又卷四
又卷五
又卷六
又卷一0
又卷一二
清王夫之《尚書稗疏》卷一
清張英《書經衷論》卷一《虞書·堯典》
《詩經·板》
《詩經·我將》
漢韓嬰《詩外傳》卷四
宋歐陽修《詩本義》卷七《小宛》
又卷一二《敬之》
宋蘇轍《詩集傳》卷一九《長發》
宋李樗、黃欞《毛詩集解》卷三三
又卷三五
宋范處義《詩補傳》卷二二
又卷二四
又卷二六
又卷二八
宋王質《詩總聞》卷二
明朱善《詩解頤》卷二《小雅二·鹿嗚首章》
又卷四《殷武四章》
明李先芳《讀詩私記》卷四
明姚舜牧《重訂詩經疑問》卷六
又卷一0
清《御纂詩義折中》卷一二
又卷一六
又卷一七
又卷一八
又卷一九
又卷二0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卷二三《閔予小子》
清李光地《詩所》卷六
清范家相《詩瀋》卷一一《天保》
又卷一五《明明》
又卷一七《云漢》
又卷一八《思文》
清姜炳璋《詩序補義》卷二
又卷一四
又卷二三
宋葉時《禮經會元》卷三下《天府》
宋易祓《周官總義》卷一六
明王志長《周禮注疏剛翼》卷二
又卷一四
《禮記·玉藻》
宋衛浞《禮記集說》卷七三《玉藻》
又卷九九《樂記》
又卷一一0《祭義》
清《曰講禮記解義》卷一七《月令》
又卷三三《玉藻》
又卷三四《玉藻》
又卷四六《雜記》
清《欽定禮記義疏》卷七
宋呂祖謙《左氏博議》卷一一
元王元《春秋讞義》卷九
明湛若水《春秋正傳》卷二
又卷四
清《曰講春秋解義》卷一三.
又卷三一
清《御纂春秋直鮮》卷八
明蔣悌生《五經蠡測》卷五
《論語·鄉黨》
清《日講四書解義》卷一0
又卷一四
清李光地《古樂經傳》卷二
史部說
《前漢書·王莽傳中》
《后漢書·郎頻傳》
《后漢書·丁鴻傳》
《晉書·郭璞傳》
《晉書·載記·石勒下》
《隋書·潘徽傳》
《舊唐書·張九齡傳》
《新唐書·李德裕傳》
《宋史·理宗紀一》
《宋史·周必大傳》
《宋史·杜范傳》
《宋史·趙必愿傳》
《宋史·鄭清之傳》
《宋史·喬行簡傳》
《宋史·游似傳》
《宋史·姚希得傳》
托克托《進遼史表》
《金史·儀衛下》
《元史·成宗紀三》
……
子部集部說
附錄
儒教敬天說(第3輯) 節選
明吳寬《南京朝天宮重修碑》(《家藏集·補遺》)
記曰,萬物本乎天。夫人靈于萬物者也,物之欲報本者,或見于豺獺之微,而況于人乎。然古之制,自諸侯以下,皆不得祀天,而獨人君得祀之者,以人君為天之宗子,而萬物之主也。后世道家者流,乃獨創為宮觀,以極其尊崇之意。往往土木以肖其形,袞冕以制其服。櫝主以侈其號,表疏以達其詞。至于俯伏跪起,祝贊陳設,其科儀之繁,物品之富,不可勝紀也。為其教者,多據名山,臨福地,而其蔓延之盛,雖壤地遐僻,莫不有所謂道流者居之。
國朝太祖高皇帝定鼎金陵,實有龍蟠虎踞之勝。所以奠四海之民,垂萬世之統者,端在于是,有非前代區區割據之國所得而擬者。方高皇帝之始創天下也,城郭以拓,宮室以造,祖社以建,民居以定,官舍以繕。倉廩府庫以完,衢路橋梁以修。數年之間,遂成大業。至如浮屠老子之宮,則吝不出一毫為之。《書》所謂不作無益以害有益者是也。然圣心倦倦,固未嘗一事不勤乎民,亦未嘗一念不敬乎天。故每歲首,有事于南郊。其精誠所感,風雨時若。民物繁阜,得以享其至治焉。
一日,上意若曰,朕惟敬天,今民事方殷,日不暇給,不得朝夕對越在廟,以苔大貺。顧京城有故元之永壽宮在,規模巨麗,鮮與為比。其改名朝天宮,俾司道教者體朕至意,率其徒屬而虔奉之。既賜名,樹綽楔通衢,大書三字以揭之,而宮益為偉觀矣.凡四十余年,而太宗文皇帝遷都于北,仍建朝天宮,而號舊都為南京云。
乃成化某年,南京朝天宮一夕毀于火,其不為煨燼者無幾。守臣以聞,且有以修復言者。上初置之,既而慨舊物之就廢,念先志之當承。爰詔道錄司某官臣某,往董其役。然復重勞民也,特使勸募為之。一時命下,民庶欣然咸愿相助。富者施財,巧者效技,遂以某年某月某日起功,越幾年而功完。穹門洞達,曲路迂繞,殿廂樓閣,執若增高。巨麗之制,一遺舊曰。游其地者,以為蓬萊方丈,當不是過。帝王之都,是宮維稱。宮在京城之西全節坊傍,附晉成陽公卞壺之廟,而其后林木茂密,岡阜隱然,有故所謂冶亭,此皆得不毀者也。功完,復以聞。有詔臣某宜記之碑。
臣觀前代之君,致力神天以為禱祀之舉者,比比而是。其于民事之所當為者,則略之。惟是朝天宮,高皇帝仍勝國之舊,而不改作者,固本于恤民。今皇帝繼皇祖之志而復修治者,亦在于恤民。民者,天予之君以治焉者。而恤之,非敬天之大者乎。是宜書之,以示來世。
儒教敬天說(第3輯) 作者簡介
李申,河南省孟津縣人,出生于1946年4月6日。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1969年8月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原子物理系,1970年4月在搶救山林火災時受重傷,立二等功。1981年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碩士學位,1986年于該院獲哲學博士學位。導師均為任繼愈先生。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儒教研究室主任。2002年11月,到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任教。
主要著作有:《中國儒教史》(上下卷)、《中國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宗教論》(第一、二卷)、《敦煌壇經合校》、《易圖考》、《隋唐三教哲學》等。曾任《中華大典·哲學典》(已出版)常務副主編兼儒家分典主編。現任《中華大典·宗教典》常務副主編兼儒教分典主編、《中華大藏經續編》副主編。
- 主題:
這本書內容真的很有價值,但是沒有基礎的人不建議買。我是對書名感興趣買的,不過內容不是敘述,而是從經史子集里摘錄了一些“證據”,繁體字,多輯錄文言文。對我這個水平較低的人來說收獲很少。
- 主題:好書,推薦一下
儒教是不是宗教?它又具備什么性質?宗教是西方輸入的,還是中國固有的?這些是哲學宗教界爭論多年的問題。作為宗教的材料支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李申先生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采掇大量原始材料,編撰出這套《儒教資料類編》,以揭示儒教的存在,有弄清歷歷本貌,進而正確利用傳統的文化資源,頗具開創性。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