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1868-1872)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363328
- 條形碼:9787802363328 ; 978-7-80236-332-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1868-1872) 本書特色
《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中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編寫的,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
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1868-1872) 內容簡介
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是中國**家以世界藝術為收藏、展示、研究對象的公益性國家文化事業機構。該館通過與全球其它藝術博物館、學校和教育機構的合作,旨在向中國民眾推介人類文明發展歷程,推動文化交流和藝術教育的發展,成為世界藝術展示和多文化交流的平臺。 約翰·湯姆遜(1837~1921)生于英國愛丁堡。在他出生兩年之后,攝影術的始祖——銀版照相法問世。同年,福克斯·塔爾博特發明了卡羅版攝影法(亦稱碘化銀法)。愛丁堡的兩位著名蘇格蘭攝影家奧克塔維厄-希爾和羅伯特·亞當斯運用這種新技術拍攝了近3000幅照片,題材涉及城市景觀、自然風光和日常生活。這些作品無疑對湯姆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就在湯姆遜成為職業攝影家之前的短短二十年中,攝影術的發展堪稱日新月異。而誕生于1850年的火膠棉濕版法則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降低了曝光時間和攝影的成本,生成的影像也更加清晰銳利,因此迅速取代了銀版照相法和卡羅版法。正如湯姆遜所說:“火膠棉濕版法的底版影像細節纖毫畢現,過度自然,沖印出的照片質量更是任何現有技術所無法超越的。”但是火膠棉濕版法本身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因為曝光之前需要在玻璃板上涂布火膠棉乳液,所以攝影師不得不隨身攜帶大量笨重的設備。 但是湯姆遜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作為一個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他所受的嚴格的教育使他養成了不畏難苦、堅韌不撥的個性和強健的體魄。同時,作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他與許多同代人一樣為剛剛開拓的非洲和亞洲而感到激動;他們對探索異域它鄉充滿了熱情。他深信攝影“不僅能給探險家帶來更多的樂趣,也使他們的工作具有不朽的價值。”而“在這個以知識和教育至上的時代,照相機應當成為教育這個時代的強有力的工具。” 1862年,湯姆遜啟程前往新加坡,在當地開辦了一家照相館,成為一名專業人像攝影師。在此期間,他對當地的風土人情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隨后湯姆遜到馬來亞和蘇門答臘拍攝了不少風光與人物照片。1866年湯姆遜遷居曼谷,并首次前往柬埔寨和印度支那(越地)拍攝。這些柬埔寨與暹羅題材的攝影作品使他成為了一名有頗聲譽的旅游攝影師,他也因此被選為倫敦民族志學會和皇家地理學會的會員。 1868年,湯姆遜第二次來到亞洲,居住在繁華的英國殖民地香港。在這里,他學習了漢語和中國文化,并幾次短暫前往廣東。而湯姆遜*為重要的中國之旅始于1870年,為時兩年。在這兩年中,他從廣東進入福建,然后游歷了華東和華北,并到達了都城北京;然此后他又南下長江流域,其行程長達5000多英里。他此行所拍攝的作品在圖像質量、內容的深刻性、廣泛性和藝術性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度。特別是他在北京拍攝那些以街頭和社會為背景照片時所積累的攝影經驗和技術為他五年后創作《倫敦市井圖》奠定了基礎。而后者不僅使湯姆遜成為了紀實攝影的先驅,也是他成為了那個時代*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 參展照片均攝于北京、廣東和福建。湯姆森在廣東和福建拍攝的是他風光照片中的代表作。這些照片不僅再現了美麗的風光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內心體驗。而那些反映窮苦人民的照片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作者的充滿人性的同情心。從在廣東和福建的拍攝開始,湯姆遜便關注著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狀態。隨著旅程的展開,這種關懷也越發深切。從北京的照片來看,湯姆遜不但在人像攝影方面的才藝卓著,他的街頭攝影也是同代人中的姣姣者。在20世紀,能夠拍出這樣生動的街頭紀實的影象的大師也僅有柯特茲、布列松和杜瓦諾而已。更重要的是,這些照片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通過它們,我們可以了解19世紀末在掙扎中剛剛開始步入現代社會的中國和普通中國人的當時生活。
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1868-1872) 目錄
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1868-1872) 節選
《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介紹了: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是中國**家以世界藝術為收藏、展示、研究對象的公益性國家文化事業機構。該館通過與全球其它藝術博物館、學校和教育機構的合作,旨在向中國民眾推介人類文明發展歷程,推動文化交流和藝術教育的發展,成為世界藝術展示和多文化交流的平臺。參展照片均攝于北京、廣東和福建。湯姆森在廣東和福建拍攝的是他風光照片中的代表作。這些照片不僅再現了美麗的風光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內心體驗。而那些反映窮苦人民的照片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作者的充滿人性的同情心。從在廣東和福建的拍攝開始,湯姆遜便關注著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狀態。隨著旅程的展開,這種關懷也越發深切。從北京的照片來看,湯姆遜不但在人像攝影方面的才藝卓著,他的街頭攝影也是同代人中的姣姣者。在20世紀,能夠拍出這樣生動的街頭紀實的影象的大師也僅有柯特茲、布列松和杜瓦諾而已。更重要的是,這些照片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通過它們,我們可以了解19世紀末在掙扎中剛剛開始步入現代社會的中國和普通中國人的當時生活。
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1868-1872) 作者簡介
約翰·湯姆遜(1837~1921)生于英國愛丁堡。在他出生兩年之后,攝影術的始祖——銀版照相法問世。同年,福克斯·塔爾博特發明了卡羅版攝影法(亦稱碘化銀法)。愛丁堡的兩位著名蘇格蘭攝影家奧克塔維厄-希爾和羅伯特·亞當斯運用這種新技術拍攝了近3000幅照片,題材涉及城市景觀、自然風光和日常生活。這些作品無疑對湯姆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862年,湯姆遜啟程前往新加坡,在當地開辦了一家照相館,成為一名專業人像攝影師。在此期間,他對當地的風土人情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隨后湯姆遜到馬來亞和蘇門答臘拍攝了不少風光與人物照片。1866年湯姆遜遷居曼谷,并首次前往柬埔寨和印度支那(越地)拍攝。這些柬埔寨與暹羅題材的攝影作品使他成為了一名有頗聲譽的旅游攝影師,他也因此被選為倫敦民族志學會和皇家地理學會的會員。
1868年,湯姆遜第二次來到亞洲,居住在繁華的英國殖民地香港。在這里,他學習了漢語和中國文化,并幾次短暫前往廣東。而湯姆遜最為重要的中國之旅始于1870年,為時兩年。在這兩年中,他從廣東進入福建,然后游歷了華東和華北,并到達了都城北京;然此后他又南下長江流域,其行程長達5000多英里。他此行所拍攝的作品在圖像質量、內容的深刻性、廣泛性和藝術性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度。特別是他在北京拍攝那些以街頭和社會為背景照片時所積累的攝影經驗和技術為他五年后創作《倫敦市井圖》奠定了基礎。而后者不僅使湯姆遜成為了紀實攝影的先驅,也是他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