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蕭乾——皈依 本書特色
經典是時間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們是人性的畫像,是人性的注解。經典的意義在于常讀常新,無論時光如何流轉,它們依然是讀書人書架上不變的風景。
在轉瞬即變的時空里,在人生無以反復的過程中,經典是打敗了時間的文字、聲音和表情。
那些坦誠的語句,那些無畏的吶喊,那些人類精神的思考,喚醒了我們曾經的期望,鼓起現在的勇氣,不再虛空浮華、懷疑未來。
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傳以久的詞句,凈化了我們的心靈,震撼了我們的靈魂,使我們懂得了什么是可以錯過但不會被磨滅的,什么是瞬間即逝卻又是*寶貴的。
收入“感悟名家經典小說”的作者都是中國現代新文學的拾荒者和開拓者,也是各種新的藝術形式的嘗試者和實驗者。難怪施蟄存對于在80年代以后涌現的晚輩作家們的各種所謂藝術探索,尤其是對于許多“先鋒”的現代派技法的嘗試,諸如象征主義、印象派、意識流什么的,曾不以為然并有幾分自得地跟我說:所有這些,我們在30年代都已做過了,而且比他們做得好,一點不新鮮。
誠然,每一個時代該有它自己的文學。但經典的文學不僅僅屬于它那個時代,它同時屬于后來一代又一代能夠感悟經典并能與其享受藝術共感的讀者。
蕭乾——皈依 內容簡介
在轉瞬即變的時空里,在人生無以反復的過程中,經典是打敗了時間的文字、聲音和表情。
那些坦誠的語句,那些無畏的吶喊,那些人類精神的思考,喚醒了我們曾經的期望,鼓起現在的勇氣,不再虛空浮華、懷疑未來。
《皈依》是蕭乾短篇小說中反宗教色彩*濃重的一篇,描寫“救世軍”在老北京貧民窟收買人們的靈魂以及覺醒的民族主義者反抗的故事。
《皈依》是蕭乾根據早年的經歷寫成的,他是在用個人身受的遭遇來挑戰。但他只是拔了基督教的一根毛髭而已:小時侯,他住在一條沒錢人住的街上。每天,門前都有“征服靈魂”的救世軍敲著大鼓走過。后邊舞著帶鈴小鼓的少女尖聲唱著“快快歸主”的調子。走在隊列*后的是位金發碧眼的洋人,得意地微笑著。蕭乾記得有個脖子上掛著徽章的洋女人把他抱起來時,他嚇哭了。那個女人拍拍他,塞給他一本《馬太福音》。
蕭乾——皈依 目錄
郵票
印子車的命運
俘虜
籬下
放逐
雨夕
皈依
曇
道傍
參商
栗子
矮檐
鵬程
落日
夢之谷
蕭乾——皈依 作者簡介
蕭乾,近代中國著名作家、翻譯家和記者蕭乾因心肌梗塞及腎衰竭,于1999年2月11日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九十歲。
自稱為“未帶地圖的旅人”的蕭乾,早在三十年代便步入文壇,與沈從文被歸類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 1939年至1946年,蕭乾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師,并兼任《大公報》駐英記者。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蕭乾以戰地記者馳騁歐洲戰場,成為二戰時期中國唯一的歐洲戰地記者。二戰結束后,蕭乾還采訪了聯合國成立大會、波茨坦公約會議和紐倫堡戰犯審判等大事,寫下《銀風箏下的倫敦》、《矛盾交響曲》等著名通訊報告而名重一時。而在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蕭乾取道香港回到北京,開展了他起伏跌宕的后半生。
蕭乾一生著作甚豐,曾寫下大量的回憶錄、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和譯作,包括長篇小說《夢之谷》、自傳體作品《未帶地圖的旅人》、報告文學《人生采訪》,及翻譯作品《好兵帥克》 和《培爾·金特》。晚年,他與夫人文潔若耗費五年時間合譯的現代派意識流鉅著《尤利西斯》 (Ulysses),更為世人所注目。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