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近思錄-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5989464
- 條形碼:9787805989464 ; 978-7-80598-94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思錄-修訂版 本書特色
《近思錄》是南宋朱熹和呂祖謙編訂的理學入門書和概論性著作。它選取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4人語錄622條,分類編輯而成。該書全面系統地體現出了宋儒性命義理之學的思想體系,集中闡述了儒家內圣外王修養實踐功夫論,成為指導儒家學者開物成務、內圣外王的范本,奠定了宋明理學時代的思想格局。
近思錄-修訂版 內容簡介
《近思錄》依次輯錄北宋新儒家周敦頤(濂溪)、程顥(明道)、程頤(伊川)、張載(橫渠)四人關于大體而切于日用的語錄,而朱熹作為編選者之見解自然也多有反映,故此一書實可囊括北宋五子及朱子一派學術之主體。朱熹《近思錄前引》曾述編撰意圖說:“懼夫初學者不知所人也,因共掇取其關于大體而切于日用者,以為此編。總六百二十二條,分十四卷。蓋凡學者所以求端用力,處己治人,與夫所以辨異端、觀圣賢之大略,皆粗見其梗概。” 《近思錄》十四卷,總成于淳熙二年(1175),起初只言其大綱,而無目錄。朱熹說:“《近思錄》逐篇綱目,一、道體;二、為學大綱;三、格物窮理;四、存養;五、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六、齊家之道;七、出處進退辭受之義;八、治國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處事之方;十一、教學之道;十二、改過及人心疵病;十三、辨異端之學;十四、圣賢氣象。”(《朱子語類》卷一五)現在通行的《近思錄》十四卷目錄,為朱熹再傳弟子葉采撰《近思錄集解》在朱熹上述綱目的基礎上加以訂立。此后相襲沿用,把《近思錄》分門別類為道體、為學、致知、存養、克治、家道、出處、治體、治法、政事、教學、警戒、辨異端、觀圣賢等十四卷。這基本上體現出朱熹的設想。 束景南先生在《朱子大傳》中分析說:“全書總分四部分,**卷,論太極之理的本體論和性論;二至四卷,論敬知雙修的認識論與修養論;五至八卷,論大學之道;九至十四卷,雜論儒家之學。概括了四子的政治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反老佛異端思想等,具體而微地構造出了以實用倫理人生哲學為核心的二程理學體系。” 《近思錄》全書十四卷,凡622條,選語出自四子著述共27種。所選語要的條數多少依次為程頤、程顥、張載、周敦頤。因為二程著述相對較多,所以在《近思錄》中所占的比重也較大。 《近思錄》的內容編排,每卷均以周敦頤為始,繼之以二程兄弟,張載為后。雖然張載較二程兄弟為年長,似乎應該先于二程兄弟,但在朱熹心目中,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祖師,是理學的奠基者,程顥、程頤提供了理學的主要理論建構,張載則是理學思想的必要補充。《近思錄》沒有收錄北宋另一位著名理學家邵雍(1012-1077,字堯夫,賜康節,人稱康節先生)的言論,這是因為邵雍之學基本上為《周易》理數之學,道家氣味太濃,卻極少涉及儒家特別重視的仁義等基本問題。《近思錄》全書只有一處提及邵雍(《近思錄》卷五《克治》)。從這個意義上說,《近思錄》并不能全部輯錄北宋理學家的主要論點,而是經過朱熹慎重考慮而有取舍、有簡擇的節選本。 《近思錄》編輯原則主要是根據朱熹的哲學理念及其道統觀。全書緊緊圍繞“性理”之學,以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為首選,表達了儒家由太極一陰陽一五行一萬物化生的宇宙論生成模式,而后再至圣人確立人道法則的人生論,全面、完整地體現出宋儒性命義理之學的思想體系,集中闡述了儒家內圣外王修養實踐功夫論,成為指導儒家學者開物成務、內圣外王的范本,此書實為“性理”諸書之祖。《近思錄》一書可稱是后人了解宋代理學基本構成的重要選輯著作。 《近思錄》的分類編排、次序規模以及所體現的理論體系,充分體現了朱熹“集大成”的理論設想,從中可以看到朱熹綜合北宋五子之學的理論努力,也可以從中看到朱熹自己的理論體系的基本輪廓。
近思錄-修訂版 目錄
近思錄-修訂版 作者簡介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婺源縣)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人們曾用這樣的話贊美他:“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乾道三年(1167),偕學生林用中、范念德從福建趕赴岳麓書院,與張栻會講三月,會講的主要議題是“太極”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張會講,盛況空前,學生多達千人之眾,其聲勢為全國之最,史稱湖湘學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長,臻于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還動員衡州官府重修石鼓書院,提出把書院辦成德行道義之實的教育機構的方針,使書院教育走上正軌。在石鼓書院復興后,應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請,撰寫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書院記》,由張栻親書,后人鐫制成石碑,置于石鼓書院內,使“石鼓有聲于天下”。他一生三次監南岳廟,但都只是遙領食俸,并未親臨南岳。明萬歷中(1587-1598),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張栻、黃干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婺州(金華)人。祖呂好問,(1064-1131)字舜徒,南宋初年“以恩封東萊郡侯”,始定居婺州金華(今屬浙江)。當時,學人多稱其伯祖呂本中(1084-1145,字居仁)為“東萊先生”,呂祖謙則稱為“小東萊先生”。到了后世,一般均稱呂祖謙為“東萊先生”了。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