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貨幣銀行學(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880177
- 條形碼:9787505880177 ; 978-7-5058-8017-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貨幣銀行學(第二版) 本書特色
《貨幣銀行學(第2版)》是現代遠程教育系列教材中的一冊,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
貨幣銀行學(第二版) 內容簡介
《貨幣銀行學》是國家教育部指定的全國高等院校經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和金融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在我國經濟學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編寫一本好的教材,成為有效開展該課程的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不僅成為決定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之一,而且其重要性日益提高,知識進而是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競爭曰趨激烈,未來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成為21世紀實現沖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關鍵。而在人才的培養中,教育至關重要。
有鑒于此,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將“科教興國”確定為基本國策。在我國目前,高等教育雖然在近年來經歷了一個速度很快的擴招和數量增長的過程,但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階段,教育的大眾化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在這一背景下,各種各樣的繼續教育形式也不斷涌現,終身教育的理念也曰益被大眾所接受,有道是“活到老,學到老”。因為,人力資本投資已經成為世界上收益率*高的投資,而教育無疑是一種人力資本的投資行為,而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消費行為。
與此同時,科學技術革命也在越來越大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計算機及其網絡無疑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標志之一。網絡教育則是一種基于計算機及其網絡,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傳授和學習知識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這一方式突破了傳統的課堂教育的時空限制,使大學的圍墻失去了其實物上的含義,不僅適應了終身教育的需要,而且極大地緩解了教育資源短缺與教育大眾化目標之間的矛盾。
貨幣銀行學(第二版) 目錄
**章 貨幣
1.1 貨幣的起源與演變
1.2 貨幣的定義及其職能
1.3 貨幣層次的劃分
第二章 貨幣制度
2.1 貨幣制度及其構成要素
2.2 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
2.3 中國的人民幣制度
第二部分 信用
第三章 信用與信用工具
3.1 信用概述
3.2 信用的形式
3.3 信用工具
第四章 對利率的初步認識
4.1 利率
4.2 決定和影響利率變動的因素
第五章 對利率的進一步認識
5.1 利率的計量
5.2 影響債券利率變動的因素
第六章 金融市場
6.1 金融市場概述
6.2 傳統金融市場
6.3 金融衍生工具市場
第三部分 金融機構
第七章 金融機構概述
7.1 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必要性
7.2 金融機構體系的基本構成
7.3 中國金融機構體系
第八章 商業銀行
8.1 商業銀行概述
8.2 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
8.3 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
8.4 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
第九章 中央銀行
9.1 中央銀行的產生和發展
9.2 中央銀行的職能
9.3 中央銀行的主要業務
9.4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第十章 非銀行金融機構
10.1 保險公司
10.2 投資銀行
10.3 信托投資公司
10.4 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
第四部分 貨幣均衡與宏觀經濟
第十一章 貨幣的供給與需求
11.1 貨幣供給
11.2 貨幣需求
……
第十二章 貨幣均衡與通貨膨脹、通貨緊縮
第十三章 貨幣政策
第五部分 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
第十四章 金融風險與金融危機
第十五章 金融監管
第六部分 開放經濟下的貨幣銀行學
第十六章 外匯與匯率
第十七章 國際收支與國際儲備
參考文獻
貨幣銀行學(第二版) 節選
《貨幣銀行學(第2版)》是國家教育部指定的全國高等院校經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和金融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在我國經濟學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全書共分六部分十七章,內容涉及:貨幣與貨幣制度,信用,金融機構,貨幣均衡與宏觀經濟,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開放經濟下的貨幣銀行學。
貨幣銀行學(第二版) 作者簡介
第一部分 貨幣與貨幣制度 本部分為貨幣銀行學的基礎知識部分,主要包括貨幣與貨幣制度兩章。 第一章貨幣,主要闡述貨幣的定義、職能、產生機制和貨幣形態的演變。其邏輯關系為:社會分工的存在決定了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交換經濟,社會分工的存在決定了個人和企業只能對一部分資源擁有所有權,要想獲得別人擁有所有權的資源,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交換無外乎兩種方式,即物物交換和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物物交換存在的弊端決定了整個社會的交換會過渡到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貨幣因此產生。在貨幣產生后,等價交換也就演變為獲得別人擁有所有權的資源必須以付出一定的貨幣為前提。 如果我們將整個社會的人劃分為私人(居民家庭)和法人(公司、企業),貨幣對于私人的生活消費和法人的生產經營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部分闡述了貨幣的定義、產生機制和職能。同時,貨幣從產生到現在經歷了很多發展階段,總結貨幣形態演變的規律,不僅對現代社會貨幣概念的拓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利于我們把握和了解貨幣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貨幣制度,主要闡述貨幣制度的概念、構成要素、種類及其演變過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鑒于貨幣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性,需要確立一定的規章和制度來保障貨幣發行和流通的正常進行。在貨幣制度的演變中,金銀復本位制下的劣幣驅良幣規律(即格雷欣法則)對于認識現代社會的貨幣替代、20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和阿根廷金融危機、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問題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