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白族簡史 內容簡介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共同締造我們偉大祖國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各族□□都作出過自己的貢獻。各民族的□□都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為了激發各族□□對自己□□的自豪感,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共同向□□□□現代化建設邁進,我們決定出版這一套《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
這套叢書的編寫和出版,是經過長時期的集體努力實現的。早在1956年,遵照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在全國□□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民族委員會和國務院民族事務委員會的直接領導下,開展了大規模的少數民族社會□□調查工作。1958年,在國務院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社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領導下,由中國科學院民族□□□具體主持、中央民族學院以及在京和各省區有關單位的積極參加下,一面繼續進行調查工作,一面開始編寫各少數民族簡史和簡志,到1959年底,大部分完成了初稿。
白族簡史白族簡史 前言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包括《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民族社會□□調查資料叢刊》,記錄了中國55個少數民族從起源至21世紀初的□□發展進程,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薈萃了大量原始的、鮮活的、極其珍貴的資料,是一部關于中國民族問題的大型綜合性叢書,是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的重大項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和□□□□建設逐步展開。為了摸清少數民族的社會□□狀況,搶救行將消失的寶貴的□□文化資料,1953年,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進行全國性的民族識別調查,1956年又開始少數民族語言、少數民族社會□□調查。
白族簡史 目錄
**節 白族來源問題
第二節 秦漢時期的“滇焚
第三節 漢晉時期的“叟”人
第四節 漢、唐問的大姓爨氏與西爨白蠻
第五節 白族的形成
第二章 洱海和滇池地區的原始社會
**節 云南的地理環境和民族分布特點
第二節 洱海和滇池地區白族先民的新石器文化
第三節 白族地區原始社會的解體——海門口文化
第三章 洱海及滇池地區奴隸社會的形成
**節 洱海周圍和滇池以西白族地區的早期奴隸社會
第二節 白族先民“靡莫之屬”建立的滇國奴隸制
第三節 莊躋王滇和益州郡的設置
第四節 滇中白族先民焚人大起義與文齊的和撫政策
第五節 白族族名的演□一焚人消失與叟人出現
第六節 白族先民上層南中大姓與蜀、吳的斗爭
第七節 南中大姓反晉與屯民西遷
第八節 南北朝時期的白族先民——西爨諸強族
第四章 南詔奴隸制的發展
**節 南詔的興起
第二節 南詔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節 南詔的奴隸占有制
第四節 南詔與祖國內地的親密關系
第五節 南詔與東南亞古代諸國的關系
第五章 大理國的封建農奴制
**節 大理國的建立
第二節 洱海地區生產的發展
第三節 封建農奴制度
第四節 各族□□的起義
第五節 大理國與祖國內地的密切關系
第六章 封建地主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節 元代白族社會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的產生
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產生
二、白族□□的反封建斗爭
三、白族與各民族的友好關系
第二節 明、清時期白族社會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的發展
一、領主制度的廢除
二、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三、土地集中和農民生活的貧困化
四、手工業的發展和工人的悲慘生活
五、商業和城鎮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明、清時期白族□□反封建的斗爭及與各族□□之間的友好關系
一、白族□□反封建的英勇斗爭
二、白族與各族□□之間的友好關系
第七章 白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節 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白族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第二節 白族□□反帝反封建的斗爭
第八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白族□□的革命斗爭
**節 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加深
第二節 軍閥混戰與國民黨統治
第三節 白族□□的革命斗爭
第四節 解放戰爭中白族□□的重大貢獻
第九章 中華□□共和國時期白族□□的成長歷程
**節 迎來翻身解放鞏固□□政權
一、肅清□□安靖地方
二、初抓經濟工作安定□□生活
三、恢復發展生產為土地改革作準備
四、改造舊式教育開展衛生和其他社會工作
五、在□□□□運動中增強愛國主義精神
六、土地改革
第二節 培養民族干部加強民族團結
一、消除民族隔閡
二、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
三、**次普選
四、培養白族干部
第三節 進行□□□□改造
一、互助組的建立
二、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
三、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
四、手工業集體化
五、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第四節 實現民族區域自治
一、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建立
二、自治權利的行使
三、新型的民族關系
第五節 曲折的前進道路
一、反右派運動
二、反地方民族主義
三、“大躍進”、□□公社化運動
四、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五、“四清”運動
六、“□□□□□”時期
第六節 新時期白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一、撥亂反正
二、民族區域自治作用重新發揮
三、白族自治縣、民族鄉的增置
四、新一代白族干部茁壯成長
五、白族文化資源得到□□的保護
六、白族□□生活越來越幸福
第十章 白族的科學文化
**節 古代的科學文化
一、農業、水利、歷法和氣象知識
二、建筑和醫學知識
三、吏學
四、文學
五、音樂、舞蹈和戲曲
六、繪畫、書法、雕刻及其他
第二節 近百年的科學文化
一、科學
二、文學
三、藝術
四、學校教育
第十一章 風俗習慣和□□信仰
**節 風俗習慣
一、服飾
二、飲食
三、居住
四、家庭和婚姻
五、喪葬
六、主要節日
七、禁忌
第二節 □□信仰
一、崇拜本主
二、佛教
白族人口分布情況
白族□□大事年表
后記
修訂后記
白族簡史 節選
我國西南邊疆的云南省是一個多山的高原地區。東部屬云貴高原,西部則處于青藏高原與印緬次大陸的接合部。河流、山脈自西北的青藏高原駢臻南下,約當東經100。北緯27。起自北而南地展開,像一把打開了的紙折扇;其間挾帶著若干中小盆地、臺地或谷地,海拔也隨之逐漸下降。從□□點海拔6 740米的德欽縣梅里雪山,到□□點海拔76.4米的河口縣南溪河口,高差競達6 663.6米,平均每公里下降7米。山地占全省總面積的84%,丘陵地占10%,平壩占6%。無一縣無山區。全省有聚居區的24個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分屬于藏緬、壯侗、孟高棉和苗瑤四個語族。他們有的耕、牧于山區和高寒山區,有的經營農業于盆地或臺地,有的則生活于低熱河谷,與漢族□□交錯雜處于其間。這種民族分布情況在大多數縣境內都是如此,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的高度雜居區。
由于□□上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如因游牧、開荒、貿易、遷徙以及奴隸主和封建主所發動的擄掠、配隸、移民和戰爭等原因,民族移動和各族之間的同化與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在不同的□□時期內,此一族體內的一部分人分化出去加入了其他族體,同樣也必有一些他族的人加人了此族;他族亦復如是。這在多民族的雜居區尤其如此。因此導致了在研究云南各民族的族源時,對于文獻記載中不同時期的各種古代族稱,經常發生一些分歧的意見和解釋。但是,民族是□□形成的。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